当前位置:兵团理论网 >科教
别让“家校共育”成空谈 作者:殷 骁 来源:安徽日报 发布日期:2023-03-23

 

  近日,河南焦作沁阳市某小学三年级老师在班级微信群内发了一则通知,要求学生观看相关视频并在次日中午提交观看时的照片和300字心得体会。看到通知后,一名家长回复“家长又有作业了”,不料却很快被移出群聊,次日还被老师打电话“批评教育”。

  在一些学校,作业往往是老师布置、学生接收、家长完成,不是“考学生”而是“考家长”。这次沁阳市某小学布置的作业,恐怕也是如此:学生观看视频时的照片,显然需要家长在旁拍摄,而短时间内完成300字心得体会,对三年级学生并非易事,不少人可能都不得不求助家长。因而家长收到通知后,才会随手在班级群里埋怨。一个“又”字,暗含家长“代劳”作业已不是一次两次,难免疲沓。

  在发布的作业通知受到家长揶揄后,老师并没有耐心解释说明消除误会,而是干脆把发牢骚的学生家长踢出微信群,似乎作业通知就是金科玉律,不容置疑、必须执行。这就把原本用于家长和老师交流的班级群,变成老师一言九鼎、家长诺诺连声的一言堂,造成班级群中权力分配和话语交际失衡,让老师在与家长双向交流中明显占据主导地位。

  班级微信群原本是学校与家长沟通的平台,对老师不合理布置作业,家长有质询和沟通的权利,在群里说说意见和建议、平等交流沟通。老师直接将家长踢出群,并在此后还打电话批评家长,既无助于安抚家长情绪,也破坏了家长与老师正常交流的氛围。可以想见,如果这件事未能得到有效解决,那么慑于老师“暴脾气”,今后家长面对值得商榷的班级事务,就会走向忍气吞声或以暴制暴两个极端,最终都不利于班级管理和学生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最完备的社会教育就是学校—家庭教育”。教育不只是学校和老师的义务,也是家长和社会的责任,最终对孩子形成叠加影响。近年来,相关部门提倡“家校共育”,“家”“校”双方地位和作用同样重要,是平等、融合的态势,需要充分、顺畅、积极的沟通才能实现“共育”。一方强制另一方,相互指责、猜忌、提防,只能两败俱伤,受伤的还是孩子。

家校共育的前提是家校平等,别让“家校共育”成为一句空话。校方和老师无论组织活动还是布置作业,都应建立在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基础上,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主动性,让他们能独立完成力所能及、喜闻乐见、有助学习的任务。需要家长配合完成的作业,应设置得更生动有效,并允许家长参与讨论,给出建议。家长也不能一味把教育工作都让渡给学校,应在尊重孩子创造力的同时,适度参与并监督他们完成作业。只有理顺家校共育各方关系,教育和教学生态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