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人

马献民:与林为伴二十载 守得荒漠万木生

作者:朱丹丹 来源:兵团日报 日期:2023-01-12

  “植树造林是一件造福子孙的事,只要一直坚持,就能把树种活,自己的付出,值得!”六师红旗农场退休职工马献民对记者说。

  退休20年,马献民就干了一件事——在沙漠边缘种树,不仅自己种,还拉上一家子人一起种。就这样,20年来,一条宽约4米的防风固沙林带,每年都在顽强地向沙漠腹地延伸。

  紧邻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红旗农场,有很多农田分布在沙漠边缘,职工群众辛苦耕种的田地,经常一夜之间被沙子掩埋,生产生活受到很大影响。

  马献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知道,如果沙漠得不到有效治理,不仅会侵吞耕地,居住环境也会越来越恶劣。

  2003年,马献民退休后,与红旗农场签订了一份委托管理书,一门心思地开始在沙漠边缘植树造林。

  “在寸草不生的沙漠里种树,能活吗?”得知马献民的决定,一些人提出了质疑。对此,马献民不仅没有动摇,还拉着家人一起干。

  “梭梭虽然具有抗旱、抗寒、抗风沙的特性,但是刚开始因为缺水,成活率只有三成左右。”马献民回忆道,在沙漠里种树,真的不简单。

  为了提高梭梭苗的成活率,他在沙漠边缘盖起了房子,添置了一些生活用品,干脆住在了这里。就这样,一家人与沙漠相伴,起早贪黑地运苗、种树、背水浇灌……

  一年又一年,小树苗在马献民的悉心呵护下茁壮成长,枝叶随风摇曳。逐步晕染开的绿色,锁住了昔日肆虐蔓延的漫漫黄沙。

  马献民的付出,深深感染了家人、邻居和朋友,他们选择与马献民并肩植树、抵御风沙,20年间,累计植树30余万株,面积达2100余亩。

  从2008年开始,马献民在梭梭林里套种肉苁蓉,把治理荒漠与发展生态经济结合起来,推动“防沙治沙”向“治沙用沙”转变,探索出了一条“沙里淘金、多业并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020年6月,马献民被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授予“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称号;2022年,他荣获中华环境优秀奖(生态保护类),是自治区和兵团唯一的获奖者。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总要有人付出,我只是其中之一。”在马献民看来,当下要做的就是把梭梭林管护好,植绿更要护绿,将象征着生机的绿色用心保护好、传承好。

责任编辑:张艺馨 刘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