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人
追梦人, 永远在路上
李秀蓉永远记得她那次内心被撕裂般震撼的一瞬间。那是十年前,在“亮剑团”四师六十六团的一个午后,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照在83位战士的碑林上。
眼前的灰色坚硬而隐秘,迅速隔开了身后热闹的商业街。李秀蓉驻足良久,方寸之间的碑土,辽阔壮美的边疆,使命与光荣的交汇,一声声撞击着她的心,令她热血沸腾。
豪气在,意难平。一连3个多月的周末,李秀蓉都在六十六团度过。查看历史照片、探寻屯垦史实……
“这女娃身上有股子韧劲,是个战士。”她得到了老战士们的一致认同。
后来,李秀蓉把自己的微信名设为“战地黄花”。守好新闻阵地,像战士一样冲锋在新闻前线,这个名称神意兼具。
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多年来,李秀蓉采写、编辑的150多件作品获得省区级新闻奖,两次获得中国新闻奖。
2011年至2021年,李秀蓉连续9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2011年获誉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十佳新闻工作者,2012年被中宣部授予全国新闻战线“走转改”优秀编辑记者称号,2019年荣获兵团十佳新闻工作者称号。2016年当选为四师可克达拉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主席团成员。2017年、2022年当选为兵团第七、第八次党代会代表。今年被评为自治区十佳新闻工作者。
李秀蓉是新闻人,也是追梦人,兵团精神如火焰在她心中燃烧,广袤大地之上的兵团人是她娓娓道来的对象,饱蘸浓情的笔端流淌出的是一幅幅鲜活质朴、兵歌嘹亮的画卷。
用笔墨诠释兵团,9800多个日日夜夜,李秀蓉拼尽全力,在伊犁河谷开出芬芳的花朵。
一
“面对蜿蜒的界河,背靠亲爱的祖国,我们种地就是站岗,我们放牧就是巡逻……”这首《军垦战士的心愿》出自李秀蓉生活的热土。
生在兵团就做个好兵,李秀蓉努力当好“中国梦”里兵团故事的记录者。
四师是兵团的边境大师,有13个边境团场。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李秀蓉的眼里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她的足迹遍布四师18个团场。
六十三团四连职工王永福在边境线上义务护边的事迹深深打动了她。王永福不善言谈,为了走进王永福的内心世界,李秀蓉先后40多次陪着他徒步在漫长的边境线上,感受兵团职工屯垦戍边的艰辛和光荣。
2013年大年初一,边境线上积雪厚达80厘米,她冒着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忍着腰椎间盘突出症急发的疼痛,和王永福一起护边巡边,一脚踩空陷入深雪中差点摔倒,仍紧抱着照相机。
王永福感慨地说:“你说我敬业,我看你比我还敬业,大冬天能在边防线上走30公里的女同志,还真不多。”
就这样一次次边走边聊,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在后来的一次采访中,王永福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用粗糙的手掩住脸呜呜地哭了。那一刻,空气仿佛凝固了。平静下来的王永福告诉李秀蓉,他的姐姐、哥哥近年相继离世,支撑他的,是守边护边的坚定信念。
王永福在干好连队工作的同时,每天至少要到边境线上巡逻一次,每次巡逻32公里,一年约1.2万公里,35年累计42万公里,相当于从伊犁到北京往返57个来回。
对于这一切,王永福平静地说:“父辈为建设这个家园付出了一生,我们没有理由不坚守好,我要干到走不动的那一天。” 这一刻,李秀蓉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更深刻理解了兵团人被称作“有生命的界碑”的内涵。
风声、雨声、巡边脚步的沓沓声,时代的光华、使命的神圣、流淌在血液里的兵团精神,被李秀蓉揉入了满含激情的文字乐章中。
十多年来,李秀蓉围绕王永福采写了系列报道,使他的事迹享誉天山南北,激励千千万万个忠实履行兵团职责、为祖国守边陲的兵团职工弘扬兵团精神,为祖国守牢边防。
也因此,李秀蓉采写的通讯《永世不变的信念与忠诚》《王永福:用忠诚守边防》获兵团新闻奖二等奖,报告文学《边防线上书写忠诚大爱》获新疆新闻奖二等奖,通讯《三代人的戍边情》获兵团日报“军垦人家”大型征文活动一等奖等。
在采访中,李秀蓉关注四师经济发展,深入分析和总结团场、企业在科技推广、管理体系和品牌创建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采写了消息《六十八团伊香大米实现“终身”可追溯》《六十八团创造新疆水稻种植史上奇迹》《培育叫响疆内外的知名品牌》,通讯《科技,增产增收的原动力》,报告文学《紫彩馨香 四师瑰宝》等一批优秀作品,成为兵团和地方乡镇发展相关产业的珍贵资料,产生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获新疆新闻奖、兵团新闻奖多个一等奖。
有团场农业生产科的技术骨干对李秀蓉说:“李记者,你写的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稿件,不但专业性强,而且符合基层科技培训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要求,你干脆来我们这里当技术员吧!”
“读这些文字,能嗅到泥土的气息、听见冲锋的号角、触到滚烫的温度。”很多读者评价李秀蓉的作品:情感真挚,打动人心。
“刚从事新闻工作时,我对于‘俗’这个字的理解存在错误认识,生怕别人说自己的文章俗。从事新闻工作多年后,我生怕自己的文章做不到入乡随俗,缺少生活的这方水土的泥土气息。”李秀蓉说。
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新疆和兵团时强调,要使兵团真正成为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李秀蓉更是以此捕捉有价值的新闻。
2012年,得知七十三团在短短两年间,团场上千名少数民族群众通过进厂务工、种植水稻、种植大棚葡萄等方式,走上一家多业、多业兴家、多元增收的致富路,李秀蓉敏锐地意识到,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大局。四师地处伊犁,是兵团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较大的师,加快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对稳定边防、造福各族群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李秀蓉多次顶着酷暑来到七十三团,深入少数民族群众家中、温室大棚、牛羊圈舍及工厂车间采访,掌握了大量的生动素材。
“这里的少数民族群众住楼房,种葡萄、水稻,操作插秧机娴熟得像骑马,还是厂里的技术骨干。”这份感受让她写出了《七十三团上千少数民族群众全部就业》的消息。
这篇消息刊发后,引起了四师党委的高度重视,并安排李秀蓉撰写了《解放思想是提升发展能力的关键》的调研报告,在全师推广这一成功经验。当年,七十三团被兵团评为“劳动力转移就业先进单位”。2013年,四师少数民族家庭户均收入同比增长了61%。这篇消息也因此获得第23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2014年11月,李秀蓉冒着严寒先后多次前往七十二团和与这个团毗邻的3个县的多个乡镇采访,写出了《七十二团带动周边地方乡镇融合发展》的消息。
七十二团是有着光荣历史的“红军团”,在加强兵地融合上主动作为、当好表率,进一步推进了当地兵地融合、民族团结工作。这篇作品荣获第25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如今,地方乡镇在七十二团务工的有2000多人,比2014年增加了近一倍;团医院积极开展医疗下乡服务等,兵地融合谋发展、兵地团结一家亲的氛围愈加浓厚。
2013年夏季,李秀蓉3个多月的周末都是在“亮剑团”六十六团度过的,看历史照片,聊屯垦历史,瞻仰83位战士的碑林,深入挖掘老团长刘光汉将军英魂归惠远的传奇故事……她含着热泪撰写了报告文学《长愿西陲花更红》。
这篇报道表现出的强烈“家谱”意识,激发了新一代兵团人热爱兵团、建设兵团的热情。惠远烈士陵园也因此声名远播,很多人赶来祭奠英烈,重温入党誓词。这件作品荣获2013年全国报纸副刊年度精品二等奖。
继这篇报道之后,李秀蓉怀着对老革命、老八路深厚的情感和挽救历史的迫切心情,放弃“十一”长假,深入采访撰写了报告文学《“亮剑团”的“白发爹娘”》,通过讲述“老八路”、战斗英雄浴血奋战,扎根边疆、保卫边疆的感人事迹,进一步弘扬了“亮剑团”的“亮剑精神”。这件作品荣获2014年全国报纸副刊年度精品一等奖。
三
兵团事业经历了艰难与辉煌的历程,产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铸就了伟大的兵团精神,也更坚定了李秀蓉传承兵团精神、用更大的热情讴歌兵团精神的信心。
“选择新闻这个职业,是因为我相信文字的力量是强大的。”李秀蓉说,“我的父母把一生献给了兵团屯垦戍边事业。我是兵团的孩子,更了解兵团,我要不遗余力地宣传兵团,宣传兵团人,宣传伟大的兵团精神!”
2021年,记者节如约而至,铃声响起,电话那端,兵团广播电视台记者想请李秀蓉谈谈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采访,她脑海中浮现出采写原四师可克达拉市党委书记、四师政委丁憬先进事迹时的人和事,眼睛霎时湿润了。
2020年,十个春秋,坚持两轮援疆,后又变援疆为任职,让自己成了兵团人的丁憬溘然长逝,李秀蓉承担了追记这位令人敬仰的人物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伴随采访的不断深入,那段日子,融入了深深的感动、悲伤和慨叹。
李秀蓉采访了丁憬的爱人朱淑娟,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援疆干部仇立春等40多人。白天密集采访,晚上整理笔记、做次日采访计划,从接到采写任务到交稿的10多天里,她每晚都工作到凌晨两点,天天泡在泪水里。
2020年6月18日,李秀蓉撰写的《初心如磐使命在肩——追记四师可克达拉市党委书记、四师政委,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党委常委,国家级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兵团分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丁憬》及评论《学习榜样精神 凝聚奋进力量》,在《伊犁垦区报》两个版重磅推出,迅速被国内重点新闻网站、客户端和疆内媒体广泛转载,成千上万读者为之感动。
每一次采访都用情用力,每一次编写都全身心融入,李秀蓉先后参与采访挖掘推出全国道德模范石书江、“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先进个人”王华,荣登“中国好人榜”的朱国利等模范人物事迹,起到了引领时代风尚、弘扬社会正能量的重要作用。
“我采写的先进人物中,不记得有谁告诉我他有多苦多累。后来我明白了,是因为这些人心中有大爱有激情。”被先进人物激励着,李秀蓉从未觉得自己工作很辛苦,每一天都是充满活力的崭新开始。
《伊犁垦区报》是四师可克达拉市党委机关报,人手少,工作量大。李秀蓉不仅承担了编辑部大量繁杂工作、重大新闻宣传报道战役的策划实施,还挤出时间采写新闻稿件800多篇,撰写新闻论文12篇。
作为编辑部主任,李秀蓉勤勉敬业,时常凌晨两三点才回家,编辑版面年年都是编辑部最多的。她做好传帮带,带出了一支政治可靠、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编辑队伍。
2015年2月,有着严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她不慎在紧张工作时摔倒,导致左肩胛骨摔裂,剧痛一阵猛似一阵。她在心里对自己说,一定坚持住!硬是咬着牙完成了当日要闻版的编辑。因为没有休息和进行康复治疗,留下了后遗症,每到阴雨天伤口隐隐作痛。
从青春到华发,多年劳力费神,李秀蓉的视力严重下降,听力神经受损,腰椎间盘突出,将人生交给了党的新闻事业。每当看到一份份散发着墨香的报纸,她倍感充实和欢欣。
在一次访谈中,主持人问李秀蓉,是什么支撑她一步步踏踏实实走到现在?她答道,是初心。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只有不忘初心,才能永葆奋斗激情;只有不忘初心,坚守自心,才能“心心”相印,走好漫长的新闻路。
作为新闻战线的一名老兵,李秀蓉把“永远在路上”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努力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更多贡献。(兰玲玲)
责任编辑:周沄璐 刘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