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人
幸福城里,幸福的味道更醇厚
秋阳下,塔里木河蜿蜒曲折向东奔流,滋润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的一师阿拉尔市。在一师阿拉尔市,高耸着一座外形如尖刀的建筑,建筑的外形如种子发芽破土而出,这是纪念三五九旅这支传奇部队的特有标识。
在距这座建筑30公里的东南方向,是一师十三团。1962年,王震将军视察塔里木,将十三团所在地命名为“幸福城”,自此,一曲《南泥湾》在这里传唱了半个多世纪。
戈壁惊开新世界,一代代兵团人扎根十三团,曾经荒芜的沙漠,如今已成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十亿元镇”“全国种植业‘三品一标’灰枣基地”“兵团红枣产业强镇”。
秋来红枣压枝繁,且看沙海变桑田。10月,正值十三团开杆打枣的时节,循着浓郁的枣香,“绿色长城看兵团·环塔行”全媒体报道团队一行来到这里,体味幸福的味道。
“幸福城”“幸福路”“幸福小区”……行走在十三团,幸福处处可感。金为小麦、银为棉花、红为大枣,十三团在防沙治沙的同时,不断调优产业结构,红枣产业迅速崛起。新时代,十三团职工群众幸福满满。
对于“90后”海归女孩赵闫来说,幸福就是以己所学返乡创业。
枣园里,一位姑娘笑靥如花。“直播间的宝宝们,这是团场的灰枣,皮薄肉厚……”记者在十三团十八连见到赵闫时,她刚结束一场直播。
“每次直播都有可观的下单量,我得赶紧回库房打包发货。”赵闫爽朗又干练。
在中国地质大学读完本科,又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攻读研究生,然后入职澳大利亚传媒机构,赵闫从团场一步步走向人生大舞台。但在2017年,她却放弃优渥的生活决心返乡创业。
“当年,父母在沙包上开荒种枣树,树苗总被细沙掩埋,等到终于结果了,又得搭起帐篷日夜守候,盼着经销商来自己的园子里收购。”赵闫总在想,怎样才能让优质红枣卖得更好?
赵闫了解到,十三团通过“政府主导、企业推动”模式,鼓励企业、合作社、职工共同发力做强沙漠红枣产业。政策好、环境好、产品好,赵闫很快着手成立了阿拉尔市叁颗枣果品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电商平台直播助农。
大漠里,也有“诗与远方”。如今,赵闫已助力十三团100余户职工将红枣销往全国各地,合作社年产值达3000万元,她越干越有劲头。
对于十七连职工曾启彬来说,幸福是种枣有奔头,收入有保障。
温暖的午后,记者走进曾启彬的小院,只见房屋西侧,约40亩大的枣园里鲜枣缀满枝头。秋风起,将熟透了的红枣吹落一地。
曾启彬拿着手机,不时看着红枣期货走势图。这两天,红枣开始收获,他要随时做好准备,期待在期货最高点出货。对着期货大盘销售红枣,曾启彬有着“新农人”对市场特有的敏锐。
“好果难卖好价”,曾是令十三团职工头痛又心痛的事儿。近年来,团场引入红枣“保险+期货”金融服务模式,不仅保证了企业、合作社货源稳定,而且让包括曾启彬在内的2200户职工种枣有了价格保障。
“期货交割对红枣品质要求高,优质才能优价。”曾启彬通过疏密提干等方式提高红枣品质,2022年红枣亩产700公斤,产量虽然降了,但品质高了,纯收入提高到12万元,这让曾启彬心里美滋滋的。
对于十三团党委书记、政委祁裕来说,幸福是做强红枣产业,助力职工增收致富,让职工群众安居乐业。
当前,十三团8.6万亩红枣进入采销旺季,大大小小的宾馆住满客商,企业、合作社忙着调试设备,厉兵秣马打好“丰收仗”。
举办“中国·阿拉尔第八届红枣文化旅游节”,签订“保险+期货”订单……作为“总指挥”,祁裕忙个不停。
“打造全疆最大的红枣生产加工销售基地,团场红枣加工总量占师市的70%以上,红枣已成为富民强团的沙漠产业。”这些天,祁裕忙得几天没睡个囫囵觉,他说,当年老军垦流血流汗扎根塔河两岸,为的就是家国安宁。如今,让职工群众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他忙得踏实、忙得幸福。
责任编辑:张艺馨 刘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