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
新时代 新兵团
来源:兵团网
日期:2022-06-30
开栏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兵团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忠诚履行新时代职责使命,高质量推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就,各项工作站在新的起点。
新征程需要新担当,新使命呼唤新作为。为喜迎党的二十大,深入贯彻落实兵团第八次党代会精神,本报从今日起开设“新时代 新兵团”栏目,生动展示兵团干部职工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昂扬姿态,全景展现建设履职本领更加高强、综合实力更加雄厚、文化引领更加有力、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生态底色更加亮丽、民主法治更加健全、改革成果更加丰硕的新时代新兵团的有力实践。敬请关注。
新时代 新兵团
——喜迎二十大·兵团主要新闻媒体行进式采访活动启动
6月30日,在兵团第八次党代会胜利闭幕、兵团上下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由兵团党委宣传部筹划,兵团日报社、兵团广播电视台、当代兵团杂志社、胡杨网站共同组织开展的新时代 新兵团——喜迎二十大·兵团主要新闻媒体行进式采访活动在乌鲁木齐正式启动。
此次行进式采访活动为期1个月,分为多个采访组,奔赴南北疆14个师市,围绕“乡村振兴”“城市建设”“边境连队哨所”等主题,选取南北疆40余个点位,就忠诚履行新时代兵团职责使命、维稳戍边、深化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改善民生、推进兵地融合发展等内容,用丰富的画面、精彩的文字,立体式展现新时代兵团的巨大变化。
兵团各主要新闻媒体将充分发挥融合报道优势,创新报道方式,持续推出短视频、记者Vlog、特写、摄影报道等全媒体产品,多渠道分发、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从师团变化、职工群众新面貌等角度深刻反映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兵团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生动实践,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的巨大变化和时代新貌,展现兵团儿女坚定不移跟党走、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昂扬姿态,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浓厚氛围。
此外,采访组还将对各师团学习贯彻兵团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和优秀党员、优秀基层党组织的典型事迹进行报道。(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美惠子 王志清)
“酒乡”改革新探索
出乌鲁木齐,沿连霍高速公路一路西行。经过近4个小时的车程,新时代 新兵团—喜迎二十大·兵团日报社行进式采访活动北疆组第一站来到了新疆五五酒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五五酒厂)所在地—七师一二九团。
党的十八大以来,兵团以深化改革推动综合实力不断壮大、履行职责使命能力显著提升。兵团第八次党代会提出,要聚力推进深化改革,塑造体制机制新优势。“老字号”白酒企业何以焕发新活力?记者走进“酒乡”一探究竟。
打量着有61年建厂史的五五酒厂,记者没有看到想象中的现代化厂房、忙碌的流水线、穿梭的车辆,只见两排建筑风格老旧却异常干净的老厂房矗立其间,工人们熟练而有序地忙碌着。
进入酿酒车间,当浓郁的酒香扑鼻而来时,记者才意识到,底蕴并不需要华丽的外在装饰来彰显。
“五五酒厂最辉煌的时候,有三座工厂、1000多名员工,产品销售到全疆各地。”带领采访组参观的五五酒厂酿酒车间主任蔡多良告诉记者,他1980年进入酒厂工作,今年已经66岁,但欣然接受邀请回来干“传帮带”工作,因为他放不下这座为之奋斗一生的酒厂,这里有他的青春。
就像由青年变成老者的蔡多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在市场大潮冲击和经营不善的双重影响下,五五酒厂逐步没落,经历了停产、改制,市场份额越来越小。
直到2011年,一二九团将五五酒厂收归国有。已经在乌鲁木齐含饴弄孙的蔡多良,收到了团场希望他回酒厂帮助企业重建的消息。
“刚回来的时候,看到破败的酒厂,心里别提多难受了。”蔡多良说,“但看到我们当年一砖一瓦盖起来的厂房、看到老窖池,我又有了信心,五五酒厂这块招牌绝不能砸在我们这代人手里。”
在团场的大力支持和老员工的努力下,五五酒厂竟奇迹般恢复了生机。
在兵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过程中,七师胡杨河市理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将五五酒厂重新划归一二九团管理,进一步激发了企业改革发展活力。
“在师市党委的支持下,团场开始了团办企业改革的探索,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了酒厂发展。2021年,酒厂实现销售收入2773万元,当年升为规上企业。”新疆五五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炜说。
“与建厂初期使用玉米酿酒不同,如今酿酒主要原料是高粱,并加上大米、玉米、小麦、豌豆。我们在坚持传统酿酒工艺的基础上,还应用了许多新技术。”蔡多良说,只有产品质量过硬,才能重现昔日辉煌。
离开五五酒厂,采访组一行又走进一二九团玖恒生态园。跟随玖尚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青松,采访组在智能温室大棚里,看到了樱桃、火龙果、柠檬等特色农产品。
“同五五酒厂一样,玖尚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也是划归团场管理的企业。前些年由于管理方式粗放、种植模式落后,企业经营状况不佳,连年亏损。”李青松告诉记者,公司目前正在积极探索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路径。
聚焦体制机制转变,以做大做优做强国有经济为目标,一二九团通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为推动团场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一二九团党委书记、政委王胜杰告诉记者,今年团场确定了生产总值突破20亿元的目标,将以创建兵团园林城镇、乡村振兴示范团、国家卫生城镇为引领,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姜蒙)
“这是一片干事创业的热土”
正午的阳光透过树叶的间隙,在地面洒下点点光斑。在十二师五一农场,穿着黄色工装的外卖骑手穿梭在大街小巷,外卖箱上写的,不是我们熟悉的“美团”“饿了么”,而是“飞人外卖”。
带着好奇,记者跟着外卖骑手,走进五一农场农贸市场旁一条狭窄的小巷,印有“飞人外卖”字样的黄色店铺广告牌,夹在一排菜店、粮油店的广告牌中,格外显眼。
“嘀嘀嘀,您有新的订单,请及时处理”……刚走进店里,便听到一声接一声的提示音,坐在电脑前的李文清正麻利地敲击键盘,分派订单。
一份鸡肉卷、一杯奶茶……派送完订单,外卖骑手立即赶往相关商铺,取走货品,送往目的地。记者从订单系统里看到,从顾客下单,到配送完成,仅用时18分钟。
“中午是下单高峰期,也是外卖骑手们配送最忙的时候。一天下来,我们最多可以接到400个订单,日营业额达1.4万元。”李文清说。
2018年以前,李文清还是一名外卖骑手,如今,他经营管理的乌鲁木齐飞人同城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有11名外卖骑手、180家合作商户,业务范围扩展至十二师三坪农场、乌鲁木齐西山片区、乌鲁木齐县等地。
“201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来到五一农场,看到这里到处都是建设工地,还有许多新开的商店、餐饮店,就认定这是一片干事创业的热土。”李文清回忆道。
当时,地处乌鲁木齐与昌吉之间的五一农场,正如火如荼开展“‘双创’促升级 壮大新动能”宣讲活动,职工群众创新创业热情高涨。
嗅到商机的李文清经过考察,了解到五一农场没有外卖公司。熟悉运作流程、平台操作的他说干就干,不到一个月,就注册了“飞人外卖”商标,创建“飞人同城外卖”平台,开展餐饮外卖、同城配送等服务。
“农场这么小的地方,谁会点外卖?”“顾客爱到店里吃,不外送!”……创业初期,农场商户和职工群众对“飞人外卖”这个新品牌比较陌生,市场认可度低。
面对重重困难,李文清没有气馁。挨家挨户张贴宣传海报,扩大品牌知名度;免费帮商户设计广告牌、菜单,争取商户信任;自己跑单,了解顾客需求,与顾客建立联系……再加上农场工会积极协调帮扶,不久,愿意与李文清合作的商户渐渐多了起来,公司发展逐步走上正轨。
随后,李文清开始扩大外卖骑手队伍规模,完善运营系统,优化平台功能。经过3年的努力,“飞人外卖”已成为五一农场职工群众耳熟能详的品牌,公司业务不仅覆盖了农场全部商区,还拓展到了三坪农场、乌鲁木齐市西山片区、乌鲁木齐县等地。
“这几年,随着农场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在各项利好政策的推动下,公司的生意越来越好。”李文清自豪地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五一农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农场自筹6000余万元资金,全力打造“双创”小微企业产业园;精心打造保障性住房小区“双创”一条街,助力职工群众创新创业;在保障性住房小区东侧新建农贸市场,制定优惠政策,引导、支持、鼓励职工群众在农贸市场就业创业。
截至目前,五一农场有个体工商户619户,农村专业合作社11个,各类企业376家,已成为一个人流聚集、商业逐渐发展的繁华小镇。
看着窗外条条平坦通达的街道,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李文清说:“我当初没看错,农场这些年营商环境越来越好,商业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兵团最近又出台了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我们干事创业的信心更强、底气更足!”
火红产业“种”出红火日子
要问二师二十四团四连职工谭伦每天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那一定是去地里看看他种的辣椒!
每天7时,简单吃过早饭,谭伦就骑着摩托车往地里跑。按他的话说,一天不去地里看看都着急。
进入7月,辣椒地就像一片“绿色海洋”,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饱满的辣椒挂满枝头,甚是喜人,静静等待着50天后的丰收。
“我今年种了115亩辣椒,种的是去年在连队党支部引导下试种成功的红龙12号鲜食辣椒。”谭伦一边拔杂草,一边细说红龙12号鲜食辣椒的优点,这种辣椒比前几年种植的色素辣椒产量高,且病虫害少。
去年,谭伦种植的87亩红龙12号鲜食辣椒丰收,纯利润达60多万元,效益较之前种植的红龙23号色素辣椒提高了近一倍。尝到甜头后,谭伦今年又扩大了种植面积。
“收入之所以逐年提高,得益于近几年深入推进的团场综合配套改革。”谭伦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团场在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高。特别是2017年以来,随着团场综合配套改革持续深化,改革红利不断释放,职工群众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生产经营中,收入连年增长。
“以前,我们连种植的农作物种类单一,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收入不稳定。”谭伦说,“近年来,连队‘两委’带领我们种植产量高、效益好的农作物,职工群众的腰包越来越鼓。”
辣椒是二十四团职工群众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但近几年,传统色素辣椒产量增幅缓慢,销售价格低,影响了职工群众的种植积极性。
“要想增收致富,必须改变现状。”二十四团四连党支部副书记、连管会连长丁建军说,2020年,连队党支部外出考察,带回了适合本地种植的红龙12号鲜食辣椒种子。
这种辣椒种子价格比色素辣椒高得多,团场其他人也没种过,职工心里犯起了嘀咕:“能成功吗?还不如种色素辣椒保险点……”
“党支部先上,党员先来!”连队党支部给职工群众吃下“定心丸”。四连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第一年,连队“两委”成员与包括谭伦在内的5名党员带头高价引种,向职工群众展示红龙12号鲜食辣椒的种植效益。
种植成功了。2021年底,亲眼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大家打消了心中的顾虑,纷纷向谭伦等人打听:“这种辣椒抗病性怎么样?”“田间管理费不费事?”“种子质量能不能保证?”
“有了示范,大家的积极性就提高了。最近,其他连队的很多职工群众甚至和硕县的种植户都来我们连队学习。”丁建军笑着说,明年我们还打算成立辣椒加工厂,这样每亩收益又能提高1000元。
二十四团五连与四连相邻。今年,五连党支部带领铁门关市贴心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试种了160多亩意佰芬—6番茄。番茄苗刚移栽进地里,连队就与新疆笑厨食品有限公司签了收购订单。
走进铁门关市贴心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门沅峥的番茄地里,只见一排排番茄苗整齐排列,藤蔓垂吊,叶面鲜绿,挂满了沉甸甸的番茄。掰开一个仔细品尝,又沙又糯,饱满多汁,酸甜可口。
“一半订单销售保底,一半销往市场,一亩地纯利润有1.5万元。明年,我们合作社计划将番茄种植面积扩大到1000亩。”门沅峥说。
“团场综合配套改革实施以来,职工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都是自己说了算,大家种地舍得投入,田间管理也更加细致。”门沅峥说,除了番茄,合作社社员还种了西兰花、卷心菜等多种蔬菜。
“接下来,我们将根据团场实际,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领职工群众充分挖掘土地潜力,努力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二十四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魏盼盼说。
变化看在眼里,日子美在心上。对于未来,二十四团的每一名职工群众都劲头十足,对连队的发展充满信心。(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美惠子 马军权)
军垦小镇里,有“诗和远方”
盛夏7月,随着夜幕降临,暑气退散,十二师五一农场星光夜市华灯初上,人声鼎沸,烟火气十足。
“虾尾、小龙虾、生蚝,来尝一尝……”7月3日,在烟气缭绕的爆炒海鲜摊位前,马杰和家人一边吆喝着招揽生意,一边忙着准备食材。
伴着锅铲碰撞油锅的脆响声,浓郁的香味弥漫开来。马杰一边抡着大勺翻炒着锅里的虾尾,一边说道:“现在是旺季,我们这个摊位每天能收入2000多元。”
马杰去年5月就在这里经营爆炒海鲜摊位,因为收益可观,今年夜市一开张,他便赶紧租下了去年的摊位继续干。“我父母都是五一农场退休职工,我就想在他们身边创业,现在这个愿望实现了,这日子,有奔头!”马杰说。
从特色小吃、水果到家居百货,五一农场星光街夜市诸多摊位上,各式各样的商品琳琅满目。和马杰一样,摊主大多为农场的职工群众。
作为农场职工子女,看着农场这些年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马杰感慨颇多。特别是农场建设第一批保障性住房时的情景,他至今记忆犹新:“那可以说是农场从来没有过的壮观场面了。项目工地上,到处是林立的塔吊、穿梭的载重车,一栋栋新楼就这样拔地而起,我们也开启了新的生活。”马杰说道。
2012年以来,五一农场以连队整合和保障性住房建设为抓手,搭建起了城镇化建设的骨架。到2015年,建成保障性住房83栋6668套,9000余名职工群众迁入新居,城镇集中供热、供水、供气覆盖率达100%,职工群众生产生活方式从此发生历史性变化。
实施“四横四纵”道路基础设施及综合管网建设工程、成立4个社区……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城镇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化,成为五一农场集聚人口、吸纳产业、带动就业、促进消费的重要引擎。
五一农场也由此褪掉“土气”,走向城镇化的“诗和远方”。
走进位于五一农场“耳语时光”多肉大棚,眼前是成片色彩梦幻、形态娇憨的多肉植物,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前来游玩消费。
“耳语时光”多肉大棚负责人刘利正是看准了农场休闲农业快速发展中蕴含的巨大商机,才在农场租赁大棚种起了多肉。她说:“我现在经营2座大棚,依托农场文旅产业的快速发展,每年夏季都会迎来一波销售热潮,来买花、拍照的游客特别多,每月收入2万多元。”
截至目前,五一农场共有花卉种植大棚120余座。花卉种植业蓬勃发展,有力带动了农场文旅融合发展。
在头屯河东岸,新疆游客集散中心人气正旺。每天停靠在这里的旅游巴士络绎不绝,日均接待跟团游客近2000人次,节假日最高接待量达5000人次。
几年前,五一农场只是乌鲁木齐瓜果蔬菜、肉蛋奶禽的生产基地。如今,乘着兵团五一新区建设的东风,这里产业不断升级,商区日益繁荣,文旅产业快速发展。今年上半年,五一农场预计完成生产总值9.57亿元,同比增长1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8亿元,同比增长21.24%。
大力发展花卉产业,打造康华农庄等特色农家乐,实现“农业+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打造特色夜经济,形成集夜景、夜游、夜宴、夜购等于一体的夜间旅游产品体系;规划建设体育馆、特色街区、星级酒店群等一系列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打造新疆文旅融合新高地、兵团首善印象区、新疆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迈步新时代,五一农场正着力绘就一幅“诗和远方”融合发展的精彩画卷。
“农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坚持产业引领,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职工群众耕作在希望的田野上,生活在现代的城市里。”五一农场城镇管理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副主任牛京辉对记者说。(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雪娇)
滨河公园变了模样
盛夏的傍晚,微风轻拂,在五家渠市滨河公园,清澈的河水缓缓流淌,孩子们在浅水处嬉戏玩耍,尽情享受着属于夏天的乐趣。
“以前这条河可不是这样的。”家住滨河公园附近的市民徐金石说“,那时河边就几棵大杨树,河道很窄,淤泥堆积,杂草丛生,蚊虫特别多,还散发着一股臭味,附近的居民晚上根本不敢打开窗户。”
“是啊,那时哪敢像现在这样来河边乘凉!”一位在河边健身的年龄较大的女同志说。
“五家渠这座城市因清末时期有五户人家在这里居住,从老龙河引来一条水渠而得名。上世纪50年代初,老一辈军垦人在老龙河上游修建了猛进水库,在老龙河下游修建了猛进干渠,如今,当年的干渠成了滨河公园。”徐金石说。
五家渠市民对这条河有很深的感情,治理好这条河的信心和决心,几代人从未改变。
近年,五家渠市推进滨河生态治理初见成效,河岸两边新增了大片绿地。
以前坑洼的土路被平坦的步道替代,宽阔的河道里再也看不到腥臭的淤泥和杂乱的水草,肆虐的蚊虫也变少了,新栽植的花卉散发着幽香,越来越多的市民喜欢在茶余饭后到滨河公园散步,欣赏河畔璀璨的灯光,自豪地向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介绍自己的城市。
“治水是为了给市民营造良好的环境。”六师五家渠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长栗庆表示,五家渠市将在城市管理上外提“颜值”、内塑“气质”,扩大绿化面积,点上做精、线上出彩、面上成景,让市民共享生态建设红利。
徐金石对滨河公园新貌赞不绝口,他说,这座家门口的公园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孩子随手拍几张图片发到朋友圈,不一会儿就会收获很多点赞。(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魏长峰 魏巍)
能“生吃”的玉米是怎样种出来的?
高立伟钻出玉米地,拿着刚刚成熟的玉米,在记者惊讶的目光中,一口咬了上去。
这场面并不是“网红”标新立异的举动,高立伟这是要向记者证明:他种植的高叶酸玉米,口感好、营养丰富,是能生吃的。
7月5日,记者在七师一二九团采访时,听职工说,四连种了一片可以“生吃”的玉米。带着好奇心,记者找到了这片玉米地的主人——四连职工高立伟。
今年35岁的高立伟虽然是土生土长的一二九团人,但是成为团场职工的时间并不长。2021年,高立伟才回到团场。
“2020年,我从朋友口中得知,内蒙古自治区凉城的农民种了几千亩科技含量很高的玉米,亩产值能达到两三万元呢。”高立伟说,从小在团场长大的他当时根本不相信。
“种玉米能有这么高的产值?”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高立伟和朋友驱车赶到凉城玉米种植点考察。
当地的种植户向他展示了“生吃”玉米并作了介绍,这种玉米的批发价每个就要5元钱,平均亩产5000到6000个玉米,秸秆还可以回收利用做饲料。
粗略一算,高叶酸玉米的亩产值超过了3万元。如此高的经济效益,立刻让高立伟动了心。“我当时就想,团场的土地、气候等条件和凉城相似,能不能把高叶酸玉米引回团场种植?”高立伟说。
然而,让高立伟失望的是,他当时并没有得到高叶酸玉米品种的详细信息。但是,这种玉米已经“种”进了他的心里。
回到团场后,高立伟多方打听,得知高叶酸玉米种植技术源自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他立刻奔赴北京寻求合作,终于得到了高叶酸玉米种子和种植技术。
“团场领导得知我的想法后,鼓励我要敢想敢干,立刻试种。”高立伟说。
今年4月,高立伟播下高叶酸玉米种子,同时介绍朋友种了另一种高产值粮食作物黑小麦。
记者来到一二九团时,高叶酸玉米和黑小麦都进入了成熟期。
高立伟兴奋地告诉记者:“经过测算,这片地平均亩产5000个玉米。”
“产量已经证明了,销售有问题吗?”记者问。
“已经和多家网络销售平台达成合作意向,高叶酸玉米和黑小麦都可以通过网络销售。”高立伟自信地答道。
一二九团农业资源丰富,有棉花、设施农业、畜牧业、林果业等多个产业。近年来,该团瞄准市场需求,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辣椒、葡萄、生猪等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兵团第八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力争高标准农田占比超过70%,主要粮食作物单产逐年提升。我们要把落实党代会部署要求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最重要的任务抓紧抓实,稳定增加粮食种植面积。”一二九团党委书记、政委王胜杰说。
在种植黑小麦的示范田地头,高立伟搓开麦穗,将黑色的麦粒小心地放入记者手中说:“邀请你们明年再来,相信那时候,我就不再是‘单打独斗’了,会有更多职工加入,我们新农人一定能多种粮、种好粮。”(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姜蒙 赵珺)
好瓜子是如何出炉的?
瓜子,人们常吃,是消磨时光的“利器”。说起北屯市海川开心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可能有人会不知道,但提起“傻老大”瓜子,可谓是家喻户晓。
“皮薄粒大,无添加不脏手,一嗑就停不下来。”这是许多“瓜子迷”对“傻老大”品牌瓜子的印象。
2015年11月,“傻老大”瓜子被指定为第十三届全国冬季运动会运动员专用产品;2017年,入选“中国知名品牌”;“傻老大”瓜子在全国有40多家代理商,公司年销售额达4000多万元。目前,通过不断发展,“傻老大”瓜子在疆内市场占有率达70%。
“傻老大”瓜子是如何从地处祖国西北的一座军垦新城走出新疆、走向全国的?带着疑问,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走进“傻老大”瓜子的原产地十师北屯市,寻找答案。
每天,北屯市海川开心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刘强都会早早来到公司,第一件事就是到仓库验货。尽管公司拥有完善的产品品质检测流程,但刘强还是不敢懈怠,每一批要出库的产品都要自己看过、摸过、尝过,心里才踏实。
“瓜子看起来很平常,但要想把它种好、存好、炒好,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舒心,这里面的学问可不少。”刘强认为,“傻老大”之所以能够打造成新疆首屈一指的炒货品牌,成功立足市场、走出新疆,在于始终严把质量关,生产消费者信得过的产品。
“好原料是好产品的起点。”刘强告诉记者,为了保证原料质量,每年9月,公司都会组织人员到田间地头去,现场对瓜子13项指标进行检测,其中霉变标准为每180粒瓜子里最多只能出现1粒霉变的,价格收购方面则采取“优质优价”,以鼓励种植户种出好瓜子。
好的原料配上好的工艺,才会有好产品、好味道。走进北屯市海川开心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记者看到,工人们在流水线上忙碌作业,“傻老大”的品牌标识随处可见。一颗颗果仁饱满的葵花籽、南瓜子争先恐后从分拣机里蹦出来,落在包装袋内,发出清脆的声响,散发着淡淡的香味。
“别小看这些运转的机器,这里面也大有学问。”刘强告诉记者,所有瓜子原料需要经过7道严格的筛选工序才能进入加工环节,以确保选出最优质的原料。
质量有保证了,产品靠什么走出“家门”闯市场?北屯市海川开心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回答是“创新”。
“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我们着力于新品研发,近年来相继推出了绿豆味、红枣味等十几种新口味瓜子以及脱皮瓜子。”刘强说,在瓜子加工过程中,“傻老大”瓜子将引进的独特配方与现代新工艺相结合,确保了产品品质。今后,公司将持续改进和优化生产工艺,紧跟市场、抢抓机遇,不断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切实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
十师北屯市地处向日葵种植黄金纬度,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十师北屯市已成为新疆乃至全国重要的优质瓜子种植加工基地。2021年,十师北屯市农业种植面积约100万亩,其中瓜子类作物种植面积占到了三分之一,年销售产值达4.9亿元。
2021年,十师北屯市各类瓜子不仅销往东北各省、山东各地,还出口至30多个国家;瓜子产业从粗放型生产走向精细化生产,已成为十师北屯市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辐射全国、连接世界的大产业。(胡杨网记者 郭雪伟 唐媛媛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魏长峰 魏巍)
小小针尖挑起“美丽产业”
68岁的毕海依卡·阿合曼尔与毡绣的故事,比她手里的羊毛线还要长。
擀羊毛,小针扎,花毡里面藏着啥?
日前,记者走进六师红旗农场十二连居民毕海依卡·阿合曼尔的家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层层花毡,将房间装扮得十分温馨。
毕海依卡·阿合曼尔告诉记者,她从小生活在牧区,十三四岁就开始独立制作毡绣、布绣绣品。
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活态传承”的非遗保护方针,六师五家渠市健全机制、强化措施,不断推进非遗保护工作。
2008年,哈萨克族毡绣和布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红旗农场十二连职工库拉西成为哈萨克族毡绣、布绣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她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把毡绣、布绣技艺与兵团红色文化结合起来,逐渐发展为文化产业,带动了一批职工增收。
“花毡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东西。”库拉西说,“我小时候常会看到,奶奶和母亲把羊毛处理干净,擀制成羊毛毡,然后把盐、面粉与牛奶调和成糊状物,用小木棍蘸着在羊毛毡上画出各式各样的图案。我母亲画图案不用任何辅助工具,都是一笔画成的。”
围着羊毛、针线长大的库拉西,从擀羊毛开始,逐渐掌握了花毡绣制技艺。截至目前,库拉西已绣制大大小小的作品千余件,这些花毡绣品走出毡房,进入越来越多人的家里,装点着人们的美好生活。
在库拉西的作品中,她记忆最深刻的是一件用丝线绣成的玫瑰花绣品。“我去江苏省学习时学到了苏绣技艺,就尝试着将两种技法结合起来,那幅作品就是这样绣出来的。”库拉西说。
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红旗农场将毡绣、布绣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先后成立了哈萨克族毡绣布绣合作社、民族手工艺产业孵化园,配有44台绣花机,建立了两个机绣车间、两个手绣车间、两间展销室,让60余名哈萨克族妇女改变纯手工绣制方式,以手绣与机绣相结合提高绣品制作效率,为毡绣和布绣产业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这几年,农场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场地,还聘请专业老师指导,使这项传统技艺融入了更多现代元素。今年上半年,园区卖花毡绣品收入了10万多元!”库拉西高兴地说。
如今,许多和库拉西一样热爱毡绣、布绣的哈萨克族妇女在园区创业,由经纪人帮助她们联系订单,负责打开市场销路,共同实现毡绣、布绣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红旗农场还采取多种措施,推动毡绣、布绣规模化经营,带动少数民族职工群众就业创业。
产业孵化园的不断发展,有效保护和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少数民族职工群众增收致富“蓄水池”和兵地融合发展示范园。
库拉西告诉记者,她打算利用暑期将毡绣、布绣制作技艺传授给女儿,将这项传统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并在不断创新中焕发新的活力。(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素凡 马雪娇)
沙漠有多大,绿色事业就有多大
在沙漠里种树,究竟有多难?
护林员王先华用22年的时间作了回答。
从二师三十一团团部出发,朝东北方向行进约3公里,穿过农田和防护林,记者来到王先华居住的地方。
刚过小暑,气温攀升,燥热难耐,但记者来到王先华的小院时,却感到一阵清凉扑面而来——深深浅浅的绿色是这里的主色调。
胡杨高大、沙枣苍郁、红柳茂密……190余万株生态林木在这里自由生长,绿意纵情蔓延。
听到汽车的响声,一位肤色黝黑、个头不高的中年男子忙从屋里走出来招呼记者。这就是护林员王先华了。
风沙在王先华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他穿着一身洗得有点变色的旧衣服,脚上的布鞋边沿也磨出了毛边。跟记者聊天时,王先华有些腼腆,但一谈到生态林,眼睛里就透着光亮。
“先去林子里看看吧。”
一个塑料桶、一把铁锹、一架望远镜,这是王先华的全部装备。跟随着他的脚步,记者登上了一座31米高的瞭望塔,王先华为它起名“守望”。
“这座塔是三十一团的最高建筑,站在顶上可以清晰地察看生态林的状况。”站在围栏内,王先华向记者介绍,“现在看到的就是库木塔格沙漠,团场的南面就是塔克拉玛干沙漠,我们团就处在这两大沙漠的夹缝之间。”
从塔上俯瞰,沙漠和防护林一半苍黄、一半翠绿,防护林边缘不少新种的树苗渐渐染绿了沙漠。
上世纪90年代,这里生态环境脆弱,每年春夏之交,都要经受大风、沙尘暴等灾害10次以上。沙尘过后,万亩棉苗折损大半,周围都被厚厚的沙尘覆盖。
向沙漠进军!三十一团干部职工群众扛起铁锹、背起树苗,接续向大漠深处挺进。
沙漠干旱少雨,树苗极难成活,怎么办?三十一团引入节水滴灌技术,有了水,树苗扎下了根,茁壮成长。
从2000年开始,三十一团在团场边缘种下长11公里、宽200米,总面积3300亩的生态林,成为一道有效遏制两大沙漠合拢的绿色屏障。也是从这一年开始,王先华和妻子开始扎根在这里,这一守就是22年。
“我那时候想,要守好树、种好树,有了树,就有了希望,团场的环境就会越来越好。”王先华说,这片生态林是团场最宝贵的资源。
三十一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宋财富说,三十一团始终秉持生态立团的理念,每年投入专项资金用于生态建设。同时,三十一团积极落实林长制,每一名干部职工群众都是绿色的守护者。2018年至今,团场人工林面积从25600亩增加到29000亩,森林覆盖率达34%。
人不负绿,绿定不负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三十一团已经形成了生态林、经济林、道路林、农田防护林、居民绿化林5道绿色屏障,层层护卫着这片美丽的家园,创造了万亩荒漠变绿洲的奇迹。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是一道单项选择题。团场干部职工群众不但向沙漠要绿色,而且还向沙漠要效益。
王先华一边走,一边认真观察着每一棵树的长势。他指着一片矮小但生长旺盛的植株向我们介绍,这是三十一团今年种的1000亩梭梭和四翅滨藜,相比胡杨、沙枣,它们更耐旱、更耐盐碱,根部还可以嫁接肉苁蓉,预计每亩地的收益有1500元左右。
“现在环境比从前好了很多,但这并不是终点。”王先华说,团场护林员队伍逐年扩大,从10年前的8人增加到现在的29人,越来越多的人挑起了保护生态的担子。
“三十一团边上的沙漠有多大,我们的绿色事业就有多大。”他笑着说。
种一树,成一片,荫一城。一排排防护林傲然挺立。团场干部职工群众一起守护着这片绿,这片绿也拥抱着三十一团。
韶光正好,未来可期。三十一团干部职工群众正以聚力建设美丽兵团、自觉当好生态卫士为目标,继续向沙漠挺进,在新时代书写新的绿色奇迹。(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美惠子 马军权)
责任编辑:丁梦飞 夏振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