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

兵团英才风采录

来源:兵团网 日期:2023-03-30
   

兵团英才风采录|张国治:二十四年坚守教育初心

  “大漠孤烟直”类比立体几何中直线与平面的垂直关系、“长河落日圆”则是直线和圆的关系、 “孤帆远影碧空尽”形容的是极限、“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形象地描述出一个递减的等比数列……

   

  张国治在办公室备课(资料图片)。 张国治 提供 

  在兵团第二中学(以下简称“兵团二中”)张国治老师的课堂上,数学是生动而富有诗意的,“诗歌是美的,数学也是美的,两个结合在一起就是美美与共。”在他看来,抽象的数学概念借助具象化的诗歌表达,更能引人入胜,也更容易理解。

  从教24年,让学生喜欢数学、学好数学,让自己在数学教育领域不断精进,是这位老师的教育初心,也是他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1999年,刚走出大学校园的张国治毅然选择到当时条件颇为艰苦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第八中学,开始了三尺讲台的辛勤耕耘。2008年来到兵团二中任教至今,从他的课堂走向国内外知名学府的学生不计其数,仅在2014年,他作为班主任带的第一届学生中,就有8名学生分别考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

  之所以选择数学教育,张国治提起他的老师仍推崇备至,“高中的一堂数学课上,我用与其他同学不同的解法成功解答出一道题,受到老师的表扬。印象中那位老师很严肃,很少表扬人,所以他的表扬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鼓舞,从此我对数学的热爱就一发不可收拾,并坚定走上数学教育的道路。”

  也是受这段经历影响,张国治的教学风格常常是鼓励式的。他的课堂氛围轻松,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经常会针对一个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兵团二中毕业生郑文轩还记得,高一的一堂数学课上,他用自己探索的方法解答出一道三角函数的题目,张老师当即在全班同学面前将他的解题方法命名为“郑文轩法”。

  张国治对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视取得了显著成效,甚至帮助不少学生找到了人生发展方向,“去年有一名我的学生,按他的高考分数可以选择同济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众所周知,这是同济大学最好的专业嘛,但他觉得数学非常有趣,想在这个领域深造,最后依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了数学专业,我也很高兴能充当引路人的角色。”

  对于一名教师来说,教学与教研犹如两扇翅膀,是平衡专业发展的经纬。张国治不仅在工作中注重对教学方法的探索,也非常注重对教学经验的总结,他时常将自己的经验整理成论文发表在国内各类数学期刊上,目前已发表了130余篇数学论文。在他的带动下,兵团二中的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到数学论文写作中来,学术氛围十分浓郁。

  2017年,学生自发成立了学校首个数学论文社团——潮汐数论社,截至目前,有50多名成员发表了论文。目前就读于浙江大学的林一成是兵团二中毕业生,曾担任潮汐数论社副社长。“十分感谢张老师对我们的悉心指导。”林一成认为高中时期撰写数学论文的经历不仅让自己对数学产生了巨大的兴趣,对自己成功考入理想大学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2020年,张国治担任兵团二中高中部科研室主任,他感到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还要更多地关注教师的发展,为他们做好服务”。2021年9月,以张国治名字命名的兵团级名师工作室成立,吸纳了兵团二中、乌鲁木齐市八一中学、十二师高级中学、和田地区实验中学等学校的优秀教师,着力打造名师孵化基地和示范引领中心,逐渐成为“让教师从优秀走向卓越”的专业成长共同体。

  张国治的办公桌抽屉里装满了“模范教师”“特级教师”“优秀教研先进个人”“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等荣誉证书,以及教育教学和课题研究等奖项。然而,在回忆自己最有成就感的瞬间时,他首先想到的依然与学生有关,“孩子们在研究和探索数学的过程中领略到数学之美的时候、考上心仪的学校和专业给我报喜讯的时候、写出的数学论文成功发表的时候,是我作为教师最有成就感的时刻”。

  行走在兵团二中的校园里,经年不变的是路旁钻天的白杨,它们路过一张张青春洋溢的脸庞,给予他们为时三年的朝夕相伴,正如张国治老师,桃李不言,将种子默默撒播。阳春三月,白杨正积攒着蓬勃向上的力量,将无限生机赠予兵团二中一届又一届学子们。(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靖茹)

  记者手记 

  数学像人生,不同的路径指向一个固定的答案。人生像数学,过程中的体验、路途上的风景才是最重要的。24年来,张国治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数学的奥秘,他的学生有的选择去更广阔的世界勇敢拼搏、有的选择像老师一样扎根兵团无私奉献,从兵团二中这个起点出发,走向了自己辉煌灿烂的人生之路。张国治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兢兢业业培育祖国的花朵,这是对“胡杨精神”最好的诠释和传承。

 

 

兵团英才风采录丨王海婵:为沙漠增绿 促职工增收

  初春时节,十四师二二四团土地平整现场热火朝天,挖掘机在田间隆隆前行,装载机分散各处清理土包、地埂。二二四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王海婵站在沟渠边,现场指挥调度。

  “土地平整好后要种植小麦,现在要抓紧时间做好前期各项准备工作,不耽误小麦播种。”望着正在忙碌作业的农机,王海婵拍了拍身上的土说,“现在团场种庄稼可不像以前那么难了。”

   

  王海婵在枣园查看红枣长势(资料图片)。 王海婵 提供 

  2003年,园艺专业毕业的王海婵以为自己会从事环保相关工作。“没想到会来到一个距离沙漠这么近的团场。”王海婵笑着回忆道,“有时候前一秒还是晴天,突然就刮起了沙尘暴,黑压压的一片从远处袭来,呼吸都困难。”

  “一天要吃半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这是王海婵刚来二二四团的生活常态,但她从未退缩过。这个性格大方、做起事来风风火火的陕西女孩,面对困难有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

  来到团场,第一件事就是种植生态林。当时,二二四团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决定发展特色林果业,种植枣树。

  在遍地都是沙丘的地里怎么种枣树?刚刚从事农业生产工作的王海婵犯了难。她买来书学习种植技术,跟着大家一起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推沙包、铺管网、施肥、浇水,终于等到枣树发芽。然而,一场风沙将枣树刚吐露的嫩芽吹得干焦。

  “那几年,我们的心情随着风沙起伏。好不容易补救过来的枣树,又被风沙毁了,心里既着急又生气。”王海婵说,为了保护枣树,他们想了很多办法,种麦子、拉防风网,但一场风沙过后,什么都没了。

  为了种活枣树,二二四团邀请专家教授防沙治沙和红枣栽培技术,王海婵认真做笔记,勤于实践,修枝、抹芽……一年年过去,枣树的根越扎越深,枝干也一天天粗壮起来。

  如今的二二四团,风里不再裹挟着沙子,每到夏季,连片的枣树仿佛一片绿色的海洋,焕发勃勃生机。

  生态好了,枣树种活了,如何教会职工群众管理技术,助力职工增收成为摆在王海婵面前的难题。

  “团场的职工群众大多没有管理枣树的经验,请来专家讲课,短时间内效果甚微。”王海婵把工作阵地转移到田间地头,与职工一道,迎着朝阳下地,伴着夕阳回家。

  “抹芽要留下多少?”“夏天红蜘蛛如何防治?”王海婵向专家求证书里记录的方法是否可行,确认可行后,再耐心为职工讲解。

  经过多年的努力,二二四团红枣挂果面积达15万亩,占全团种植面积的80%。大面积种植红枣在改善团场生态环境、增加职工收入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红枣成为职工群众增收致富的“红果子”。

  然而,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传统种植技术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求。职工由于缺乏先进的种植技术,忽视了对枣园的精种细管,红枣产量、品质逐年下降。

  红枣品质没有往年好,这让王海婵有些着急:“团场也发现了这一情况,提出要推进红枣产业升级,降密度,提质量,大力实施红枣提质增效工程,增施有机肥。”

  “这个办法可行。”听到各地专家提出的新点子,王海婵立刻下连队进行推广,没想到刚一开始就遭到了许多质疑。

  “这一棵树能有两棵树产量多?”

  “种了这么多年的枣园了,突然要拔掉这么多枣树,产量不高,质量也上不去咋办?”

  面对职工群众的不理解,王海婵一趟趟往职工家跑,讲理念、看实例,请来专家为农业生产“问诊”,申请各项补贴政策。在王海婵的努力下,职工群众慢慢转变了想法,按照要求对自家枣园进行了改造。

  2022年,团场1.6万亩红枣标准园完成修剪、清园工作,红枣产量比2021年提高12.18%,价格每公斤平均上涨1元。

  “团场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产业结构逐渐多元化,种鲜食水果、庄稼样样都行。今后,我要继续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将这些技术成果在田间地头推广,让职工群众的致富路越走越宽。”王海婵信心满满地说。(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素凡)

  记者手记 

  在采访中,王海婵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没觉得这里有什么艰苦的。”这个说话直爽的陕西姑娘,在别人打退堂鼓的时候始终冲在前头,在奉献中收获快乐,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每件事。

  不断学习新技术、新成果是农业科技工作者为职工群众做好服务的基础。从枣树“矮化密植”到实施标准化种植,王海婵始终坚持先自学再推广服务。扎根团场20年,职工群众的点赞,是对她奋斗在一线的最大肯定。

 

兵团英才风采录丨吴翠云:生如胡杨 扎根边疆

  “哈哈,我们的‘红枣公主’来啦!”2月28日,塔里木大学园艺与林学学院教授吴翠云又一次来到十四师皮山农场,皮山农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艾合麦提江·玉努斯和许多种植户高兴地前来迎接。

  “与职工打交道,他们不看你发了多少篇论文、申报了多少课题,只有你为他们办了实事,他们才认你是好专家。”艾合麦提江·玉努斯感慨。在皮山农场职工群众的眼中,吴翠云就是这样一位办实事的好专家。

   

  吴翠云(左一)为职工讲解桑葚种植技术(摄于2月4日)。张宇阳 摄 

  2020年,吴翠云和团队来到皮山农场。枣园里,密密麻麻的枣树几乎让人找不到下脚的地方。过于密集的枣树得不到充分的阳光和养分,不但坐果率低,长出的红枣也不好吃。

  经过探讨研究,吴翠云建议对枣树进行疏密、间伐、提干、扩冠。看着果园里的枣树被间伐掉几乎一半,枣树长好的枝条被大刀阔斧地修剪掉,种植户既心疼又疑惑。“果树大枝干太多、枝叶过密反而会耗费营养。只保留中干和一些小的结果枝,产量和品质才会更好。”经过吴翠云耐心解释后,种植户虽然不舍,但也照做了。

  后来,吴翠云又陆陆续续来了皮山农场很多次。枣树展叶的时候,她手把手教种植户管理水肥;开花的时候,教种植户增施有机肥;有虫害的时候,帮着种植户打药、除虫。等到枣树坐果的时候,种植户拉着她高兴地说:“枣树虽然比以前少,但树长得比以前高,果子比之前多,也比之前大!”

  “对于我们林学人来说,知识不仅在书本中,也在田间地头里。”吴翠云告诉记者,她的老师王新建也毕业于塔里木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现在依旧奔波在基层一线,和她在同一科研团队,把汗水洒在田地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和老师一样,吴翠云毕业后选择扎根边疆,像胡杨般从土壤中汲取养分和力量,用知识和汗水服务基层职工群众。每年,吴翠云所在团队的老师们外出作业的时间都在百天以上,多名研究生在200天以上。吴翠云更是把课程都安排在周二至周四,每到周五就坐车出发,为南疆师团及地方县乡群众提供技术服务。

  就这样,吴翠云把根深深扎在了南疆14个农牧团场及12个地方乡镇职工群众的心里。在30多年的基层服务中,大家都叫她“红枣公主”。

  见完热情质朴的种植户,吴翠云又马不停蹄来到了皮山农场无花果科技小院,这里有她学生的汗水和成果。

  2020年,皮山农场恩珏无花果种植合作社种植了大面积的设施无花果,最初扦插育苗的成活率不到20%。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吴翠云的驻点学生们通过调整激素种类、激素浓度、无花果不同节位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长期的驻点观察,最终总结出了短时间高浓度沁渍激素的无花果扦插育苗方法,大大提高了无花果的生根率和成活率。“今年,恩珏无花果种植合作社正在洽谈与塔里木大学无花果科技服务团队继续合作。”学生取得好成绩,吴翠云比自己研究出成果还高兴。

  “在实践中读树、研树,成了林学人别具一格的学习场景;在山林中扎根、奉献,则是我们学以致用的独特方式。”吴翠云的学生——正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果树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的冯一峰感慨道。

  2008年,冯一峰在塔里木大学园艺与林学学院就读。从本科到硕士毕业的几年里,他跟着吴翠云和科技服务团去了南疆很多地方,那里有炽热的阳光,干燥的风沙,也有质朴的笑容。

  艰苦的生活环境与职工群众发自内心的感激笑容,都给冯一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去基层服务的时候,什么艰苦的生活环境吴老师都能适应。她说,总有人要付出,要奉献,要为兴疆固边做些事情。那一刻,我找到了学习的意义。”回忆当初,冯一峰依旧心潮澎湃。2015年,他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为了更好育果育人,成为一名像老师一样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人,冯一峰目前正在继续深造。

  “现在,我的很多同学,都像吴老师一样去了基层一线,我发自内心为他们骄傲。”冯一峰自豪地说。南疆大地,莘莘学子如万千胡杨,沉默坚韧,峥嵘成林,亿万叶片秋日尽黄,如金色江河闪耀大地。(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谌慧)

  记者手记 

  从教32年来,塔里木大学园艺与林学学院教授吴翠云像胡杨一样把根深深扎在南疆大地,积极探索林果业提质增效新路径,数十年如一日服务基层;致力科技教育,以潜精研思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带领团队攻克科研难题,培养新时代戍边人;以深厚的学科素养,率先推行课程群建设,初步构建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实干是最响亮的语言。吴翠云立足岗位、在基层工作中不断地锤炼自我、提升自我、突破自我,将从实践中汲取的经验转化为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深刻展现了新时代兵团人的责任与担当,是当代“胡杨精神”的最好写照。

 

兵团英才风采录丨罗晓红:为企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忙,是大家对罗晓红的第一印象。作为新疆天润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天润乳业)乳业事业部技术管理中心部长的罗晓红,除了行政事务,还带领团队成员承担公司新品研发的重任。

  如今,国内乳制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同质化的产品越来越多,罗晓红认为,企业要想在市场立足就必须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形成企业自身特有或独有的核心技术及专利产品。为了这个目标,她积极研发新产品,为公司发展提供核心竞争力。

   

  罗晓红在检查新产品酸度(资料图片)。 罗晓红 提供 

  2014年,天润乳业刚上市,急需新产品为公司打开产品销路,罗晓红扛起了新产品研发重任,独立从事新产品研发工作。面对当时无团队、无经验、无外援的“三无”现状,她迎难而上,每天泡在研发实验室里,详细记录实验的每项指标。“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这两支乳酸菌有几十种不同搭配的菌种,每个菌种都有不同的特点,需要不断去实验,就是为了找到最能体现浓郁香感的搭配。”3个月后,第一个酸奶新品“八楼记忆”研发成功,当年就成为新疆酸奶市场的热销产品,上市3年间销量达1500吨,给公司带来销售利润630万元。

  “八楼记忆”上市后,罗晓红立即投入下一个新品的研发工作。2015年2月,天润乳业推出的爱克林浓缩酸奶“引爆”新疆酸奶市场,远销广东、福建、上海等地,浓缩酸奶一跃成为占公司销量60%以上的最大单品。近8年,浓缩酸奶销量总计15万吨以上,为公司带来几亿元的销售利润,产生的经济效益显著。

  同事、朋友、家人,常常见罗晓红“熬”红了双眼,劝她“不要那么拼”,可她停不下来……“我们要迎难而上,办法总比困难多。”2016年,天润乳业成立了研发部,罗晓红负责研发部的工作。

  “冰淇淋化了”“百果香了”“被柚惑了”……2016年以来,罗晓红带领研发部开发了70余款新产品,多款产品走俏国内市场成为爆款。目前,天润乳业三分之一以上的产品销往疆外。今年年初,天润乳业首次将新疆酸奶与海盐柠檬搭配在一起,推出了爱克林系列海盐风味发酵乳,这款酸奶口感可咸可甜,一上市就受到消费者青睐。

  “学习力就是竞争力、创新力和发展力,必须终身学习”“努力付出,无愧我心”……这是罗晓红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她始终用行动诠释着、影响着身边的人。

  为了继续提升公司的产品创新能力,罗晓红不满足于只开发酸奶新产品,她带领团队成员不断学习,将公司新产品研发领域由原来的酸奶逐步扩展到调制乳、奶酪、乳饮料、清淡饮料、发酵果汁等新领域,提高了公司新产品研发能力和水平。除了每年上市的十几款新产品,研发部每年为公司储备20余款新产品,形成“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生产一代”的三级研发体系,为公司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短短几年时间,在罗晓红的带领下,部门的研发员由最初的2名增加至16名,35岁以下的研发员约占81%,先后承担了兵团级、师级科技项目20余个,创新能力和研发成果在疆内同行业领先。罗晓红获得自治区、兵团科技进步二等奖共3项,参与中国发明专利4项,参与国际发明专利1项,参与兵团新技术应用1项。

  “科技创新是企业爬坡过坎、发展壮大的根本,是缔造企业新发展动能、增强企业自身市场竞争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罗晓红告诉记者,她从事乳品研发工作已有10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无论岗位如何变动,她始终坚守在研发一线,用专业知识和满腔热情,带领团队开发新产品,为公司高质量发展和兵团乳业可持续发展作出新贡献。

  面向未来,罗晓红的内心始终回响着刚承担新品研发任务时的誓言:“全力以赴,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娅莉)

  记者手记 

  罗晓红凭借着过人的勇气和坚定的决心,通过大量的科研实验,积累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对于每个菌种的特点、消费者的需求了然于胸。她带领研发团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优化产品,使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推动“天润制造”向“天润创造”发展,让天润乳品走出新疆、迈向全国,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兵团英才风采录 | 王林:师者匠心 传道授业

   

  王林近照(资料图片)。 孙艺玮 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这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使职业教师备受鼓舞。我坚信,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兵团兴新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王林说。

  1987年,王林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走上讲台,成为一名机电专业教师。“上职业学校是不是没前途?”“上职业学校会不会被人看不起?”面对众多学生的疑虑,王林暗下决心:绝不让一个学生迷失,绝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为了重建学生的信心,王林走进学生食堂和宿舍,与学生交流畅谈,耐心开解;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王林主动深入企业车间,细心观察、反复实践,为学生量身定制教具、教材,积累和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经过多年努力,王林终于摸索出一套培养学生的“宝典”:职业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有一技之长,更要做好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和敬业品格。

  “精度0.003毫米的航空零件,凭一把锉刀锉削出来”“时速达350公里的‘复兴号’,离不开‘一枪三焊’的独门绝技”……课堂上,王林总是“见缝插针”地将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等工匠精神融入教学。高凤林、孟剑锋、顾秋亮……这些大国工匠的故事都在学生心间种下一颗技能成才的种子。

  自成为院领导以来,王林更加注重学院的思政建设,每个学期都举办专题讲座,将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融入思政讲堂。另外,他常组织思政课教学比赛、研讨会,不断“打磨”思政课程,全力打造高质量思政教师队伍。经过多年努力,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兵团实践研修基地在兵团兴新职业技术学院揭牌成立。

  职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实践,能工巧匠、大国工匠都是练出来的。做好思政教育、弘扬工匠精神的同时,还要练就学生过硬的本领。为此,王林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下了一番功夫。他倡导在校内建设实践基地,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开设特色专业和特色课程,要求实践性教学占总学时的50%以上,增强学科与社会的适应度;他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技能大赛,带领学生做课题、项目,训练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王林组织学校与100多家企业建立了实习和就业方面的合作关系,让教师和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时间不少于6个月,多学期、分段式实行。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学生实训“师傅”,通过“传帮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把学生的实践课程学习与企业生产任务结合起来,根据岗位需求变化,滚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上课”与“上岗”融合,综合就业率达到98%。

  这些年,王林先后获得全国首届中华职业教育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高技能人才、兵团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等荣誉。

  “对我来说,这些称号不只是荣誉,更是激励我前行的动力。我将继续坚守本心,为兵团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王林说。(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思琦 张美玲)

  记者手记 

  职业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关系到国家整体人才的质量,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兵团职业教育的领军人物,30多年来,王林扎根教育一线,以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育人,为兵团培养了一批爱岗敬业的高技能人才。他不懈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为相关企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今,在王林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留在了兵团兴新职业技术学院,为忠诚履行新时代兵团职责使命奉献青春力量。也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一套具有兵团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正在被构建。

责任编辑:李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