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弘扬兵团精神 建边疆幸福城”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即将启动
9月24日至28日,中国网丝路中国频道融媒体团队将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启为期5天的“弘扬兵团精神 建边疆幸福城”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本次活动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网信办主办,第五师双河市、第七师胡杨河市党委网信办、中国网丝路中国频道承办。
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正式组建。10多万将士脱下军装,披着战火烟尘,饮马天山南北,奔赴荒原,在戈壁荒滩开辟出了片片绿洲,建起了座座工厂。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党中央强化边疆治理、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的重要战略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视察时强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推动新疆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家边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兵团人铸就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用好这些宝贵财富。
近70年来,在兵团人的努力下,人迹罕至的荒原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洲,寸草难生的戈壁成为沃野千里的良田。一代又一代兵团人汇聚所有的智慧和力量,在西北荒原上创造了胜似江南的人间奇迹。在新时代,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书写着不朽的传奇,也成为建设边疆幸福城的强大动力。
据了解,“弘扬兵团精神 建边疆幸福城”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是“兵团味道”网宣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挖掘兵团城市特色名片,弘扬兵团精神、讲好兵团故事的重要渠道。
活动期间,采访团将陆续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灵峪双河 文旅之城”的第五师双河市、“戈壁母亲故乡 军垦文化新城”的第七师胡杨河市,“重走”军垦之路,聚焦留疆教师、乡村振兴、城市发展等,现场集中采访,充分挖掘兵团精神内涵,突出精神传承,传播城市形象,全方位展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项事业的发展成就。
为记录和传递活动全程的重要时刻及精彩瞬间,中国网丝路中国频道将发挥全媒体平台传播优势,以精品文图报道、精美海报、创意短视频等形式,延续品牌活动影响力,集中宣传兵团城市形象。此外,本次活动内容产品还将通过中国网、丝路文明全媒体平台,多方联动推广,实现多渠道、多维度、矩阵式传播,向广大网友讲述生生不息的兵团精神,传播边疆幸福城的新时代名片。
此次“弘扬兵团精神 建边疆幸福城”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是中国网丝路中国频道融媒体团队第二次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22年7月18日,中国网丝路中国频道融媒体团队开展了为期7天的“弘扬兵团精神 建边疆幸福城”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先后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玉枣之乡 老兵故里”的第十四师昆玉市、“屯垦古城 丝路绿洲”的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塔河明珠 军垦名城”的第一师阿拉尔市、“中亚湿岛 交响夏都”的第四师可克达拉市,“重走”军垦之路,聚焦兵团老军垦、老知青等群体,以及西部计划志愿者、援疆干部等,现场集中采访,充分挖掘兵团精神内涵,突出精神传承,传播城市形象。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学习强国号、澎湃号、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融媒体平台发布稿件450余篇,网站及专题点击总量达8762万,微博话题“弘扬兵团精神 建边疆幸福城”阅读量达1794.3万,全网总点击量上亿。一年来,通过“弘扬兵团精神 建边疆幸福城”专题页面,持续发布有关兵团各师市相关宣传稿件共计千余篇,全方位展示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项事业的发展成就,为助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高质量发展增添了媒体力量。(中国网 周金柱)
第五师双河市巧念“绿、温、热”三字经 建设“文旅之城”
第五师双河市着力打造“水清、岸绿、路畅、景美”的生态宜居之城,“城在林中隐、人在花中游”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同时,师市加快旅游业发展,不断推进康养之城、医养之城、温泉之城、食品之城建设,推动“旅游+”多业态协同发展,实现全域全季旅游,推动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
9月24日,2023“弘扬兵团精神 建边疆幸福城”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来到第五师双河市,通过探访古道温泉康养中心、热带植物园等,看当地通过巧念“绿、温、热”三字经,进一步打大牌、出大招、办大事,推动文旅融合走深走实。
“绿”字经
天山之北、准噶尔盆地西南部,博尔塔拉河与精河在此相遇,共同呵护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上的这片绿洲,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座年轻的城——第五师双河市。
榆叶梅、紫丁香、紫叶稠李、山桃、海棠……初秋时节,行走在双河市的道路上,鸟儿在头顶叽叽喳喳,盛开的花朵散发出诱人的香气。时间,仿佛也在这里放慢了脚步,连匆忙的路人都忍不住停下细嗅这初秋的味道。
创建园林城市一直是第五师双河市党委和各族职工群众的奋斗目标和美好期望。从2021年开始,第五师双河市启动兵团园林城市创建工作,也开始了一场举全师市之力的“绿色战役”。
在创建工作中,第五师双河市坚持将城市绿化作为优化城市环境的重要抓手,精心描绘出一幅“城在园中、房在绿中、人在景中”的城市画卷。
近两年,第五师双河市财政累计投入3亿元,用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养护工作,并组建专业管护队伍,依托城市综合执法支队巡护园林加强绿化管养。推行“门前五包”责任制,组织386名志愿者每周五维护公园和绿地的环境卫生,形成政府主导建设、部门负责管护、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园林城市管护格局。城区绿地全部采用节水灌溉设施,和传统漫灌方式相比,每年可节约用水资金200万元。
目前,第五师双河市城区共有乔木、灌木、绿篱、宿根花卉、草本花卉等各类绿色植被90余种,建成区绿地面积达1.1万余亩,公园绿地2576亩,绿化覆盖率达50%,真正做到了一步一景、移步换景。
此外,第五师双河市还实施了“五湖四水”水系建设,打造全长6公里的滨河如意文化主题公园,成为了第五师双河市最大的集旅游观光、休闲游憩、文化展示为一体的滨河生态走廊,让城市中绿韵流淌,也托起了各族干部职工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多彩生活。如今,市民出门游园、沿途看景、抬头赏花,尽享无限风光。
目前,双河市已建成“一山五园”城市田园景观,全力打造双河市“食、购、游、养”全域旅游新名片。
“温”字经
第五师双河市已探明的地热资源极其丰富。第五师双河市拥有兵团第一口地热井,2022年6月,第五师双河市邀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水文工程地质大队对第五师双河市的地热资源进行了调查。经过勘查,泉水中的偏硅酸等微量元素含量达到了医疗价值浓度,地热井出水温度55.6摄氏度,每日出水量可达700立方米。
随后,第五师双河市便充分依托本土旅游资源,全力打造了“赏热带风光、沐古道温泉、享中医康养、品双河美食”为一体的双河古道温泉康养中心项目。
当下,来到第五师双河市,去双河古道温泉康养中心游玩已成为游客首选。该中心自今年开业以来,吸引了一大批游客前来游玩,大人们在这里泡温泉,孩子们在这里嬉戏玩耍,这里已然成为了旅游热门地。
“一直没有机会来,今天带朋友过来感受一下,泡完温泉后,看到旁边的游乐场里项目还挺丰富的,就体验了一遍,感觉特别刺激,很开心。”游客李先生说。
在儿童游戏区,孩子们从滑梯上飞驰而下,感受着水花跃起的快感;在温泉泡池内,游客们或闭目养神、或一家人共享温情,度过惬意的假期时光。
双河古道温泉康养中心负责人梁晓敏说,今年以来经过对外部整体环境和内部设施的升级完善,已形成温泉度假康养、户外真人CS儿童游乐场以及花卉培育中心,游客接待量持续攀升。
“热”字经
随后,采访团来到第五师双河市热带植物园。一进入植物园仿佛闯入世外桃源,徜徉在园中小径,满眼的花红柳绿,满心的怡然自得。莲雾、蓝花楹、木槿花、龙胆花、鹤望兰、芭蕉等1万余株热带植物交错分布。
第五师双河市城建集团园林公司副总经理司成功说,近年来为进一步满足博州花卉市场需求,充分发挥热带植物园培育、栽植花卉植物的作用,通过多方调研,最终决定从云南引进满天星、百合、康乃馨、玫瑰等花卉。
“目前我们已经培育了31000多株鲜花,种植面积达600多平方米,出苗率达到了95%以上,为后续花卉培育奠定了良好基础。”司成功说,此外他们还通过聘请专家指导、组建专业团队等方式,有序推进鲜切花选育繁育、创新栽培、保鲜等工作。
热带植物园不时有游客前来游玩并选购盆景,热带植物园俨然已形成热带雨林景观,并成为师市及周边地区观赏游玩的好去处。
司成功说,下一步他们还将积极推进各类花卉与植物园休闲科普、文化旅游有效融合,形成“科普+文旅+商贸”休闲旅游经济新业态,打造游玩、观赏、销售等为一体的鲜花市场,全力打响双河“文旅之城”城市品牌。(中国网 周金柱)
冰川、雪山、森林、草原、湿地、湖泊、沙漠、胡杨、丹霞地貌一应俱全,“世界最大的花岗斑岩象形怪石群”坐落其中……
9月25日,2023“弘扬兵团精神 建边疆幸福城”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在位于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交界处的第五师双河市,探访AAAA级景区怪石峪,感受第五师双河市文旅融合最新成果。

赞!生态优势变发展新势能
初秋时节,采访团一行走进位于第五师双河市八十四团的AAAA级景区怪石峪。此时,临近国庆假期,满山的景色和奇秀的自然风光吸引着八方游客纷至沓来。作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全域旅游的重点区域之一,怪石峪景区以瑰丽奇特的怪石闻名世界。
怪石峪景区游客服务中心负责人萨木尕尔说,怪石峪景区的石头属于“岩浆侵入岩孔穴造景地貌”,是亿万年前滚烫的岩浆激荡、奔流、穿孔、塑型后的结果。
采访团沿着怪石峪景区修建的木栈道攀爬,主要景点大部分分布在石阶两旁,每个景点的石头都栩栩如生,有似动物的小羊思春、大象阔步、天狗望月、雄鹰回眸,也有像人物的母子情深、济公巡山等。
一些巨石上还附着翠绿、赭红的“苔藓”。近看,赭红的“苔藓”像海水中的海葵,漾荡着绵密的纹路;翠绿的“苔藓”则像泥胎的开片,绽放着不规则的艳丽。
萨木尕尔说,这是石头里多含铁或铜,被氧化后呈现出的颜色。因为赭红的“苔藓”较多,怪石峪景区的诸多石头上涂抹着一层锈色,如岁月沉淀的斑驳。
“第一次来怪石峪景区,这里的岩石形状各异,还可以观赏高山草甸、各种珍奇鸟类,是一个远离城市喧嚣、亲近自然的好地方。”来自宁夏的游客吴先生说。
漫山青绿和奇秀怪石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美景,怪石峪景区作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不仅有众多旅游景点,还时常有呱呱鸡、黄羊、狐狸、马鹿、狼等野生动物出没,野生动物自由奔驰,尽显野性蓬发的自然之美,游客可以在这里尽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之旅”。
萨木尕尔说,兵团第五师双河市位于G219北疆段沿线,第五师双河市冰川、雪山、森林、草原、湿地、湖泊、沙漠、胡杨、丹霞地貌一应俱全,素有“新疆自然景观全景缩影”美誉,而怪石峪也是“世界最大的花岗斑岩象形怪石群”。
“近年来,我们立足自然生态优势,深入挖掘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对景区进行升级,开设了玻璃栈道等游玩项目,进一步提高景区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萨木尕尔说。
棒!文旅融合带来新发展
为持续推进“旅游兴疆”战略,近年来,第五师双河市精心谋划,积极推动“文旅之城”品牌建设,全力打造“温泉之城、食品之城、康养之城、医养之城”,切实发挥文化和旅游“塑城、兴业、惠民”作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际工作中,第五师双河市党委充分利用其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聚焦“文旅之城”定位,加快“五带”(全马赛道风景带、田园风光带、自然探秘带、边境风光带、怪石峪景区带)、古道温泉康养度假中心、“一山五园”等文旅项目建设,对怪石峪景区提档升级,开展“舌味双河”“购在双河”、第三届怪石峪山花民俗音乐节等文旅活动,让游客享受到高品质的旅游服务。
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使师市文旅事业呈现繁荣发展良好局面的同时,也让广大职工群众真切享受到了文旅融合发展带来的实惠。
下一步,第五师双河市各景区、旅游企业将进一步围绕游客需求,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产品供给、提升服务质量,着力打造有看点、有卖点、有文化内涵的高品质文旅项目,全力推动师市文旅产业转型发展、提档升级,为师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中国网 周金柱)
第五师双河市留疆教师刘崇武:为兵团孩子插上梦想的“翅膀”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终身扎根兵团第五师的湖北援疆教师刘崇武的人生格言。他放弃了大城市的优越条件,带着家人一起主动请缨扎根边疆小城,只为给当地学生插上梦想的“翅膀”。
9月24日,2023“弘扬兵团精神 建边疆幸福城”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来到了第五师高级中学黄冈中学第五师分校,听他讲述“疆”爱进行到底的故事。
一次援疆让他爱上了这里
“第一次援疆的时候,我觉得这里的老百姓非常淳朴,孩子们都非常可爱,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里。”9月24日,在第五师高级中学黄冈中学第五师分校,头发已经泛白的刘崇武笑起来仍像个孩子一样,满脸幸福。
中国地图形状像只“公鸡”,尾巴上有一块与哈萨克斯坦交界的地方,驻扎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双河市。这块夹在天山和阿拉套山之间的盆地,辽阔又荒僻。经过几代兵团人开垦建设,昔日盐碱滩变成边陲新城。而刘崇武就是从湖北对口援助第五师双河市数百名教师中的一位。
援疆之前,刘崇武是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第三中学物理教师。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他就在第五师高级中学黄冈中学第五师分校援疆。
刘崇武说,初到双河,自然环境优美,各族群众热情好客,是他对这里最深的印象。转眼间援疆生活结束,2018年援疆期满后,他便回到家乡继续执教。然而,回到家乡后的日子,十分怀念在新疆援疆的点点滴滴,都是美好的回忆。
凭着一腔热爱边疆教育事业的热情,刘崇武决定,继续支持边疆教育工作,于2019年6月调入第五师高级中学工作。由三年援疆变为终身留疆,正式落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双河市第五师高级中学。在他的影响下,妻子也和他一起来到了第五师双河市。
埋头苦干 所任班级一本上线率100%
调入第五师高级中学黄冈中学第五师分校后,接连担任高三班主任及高三物理教学工作,年年成绩优异。学生们成绩的提高,离不开刘崇武的努力付出。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刘崇武老师说,之所以选择留疆,就是因为他对双河的教育有信心,也希望通过自己的爱心与努力,能为边疆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刘崇武说,曾经在带班过程中发现班上一名男生高考前由于情绪不稳定导致与同学间关系紧张,有好几天不来学校了。几名老师相继家访均未果,刘崇武便每隔一两天去一次学生家里家访。
“半个月时间我去了10多次,高考前最后两个星期,我每天都去给这位同学做思想工作。”擅长音乐的他还带着这名学生游公园、吹笛子。在他的努力下,这名男同学终于想通并参加了当年高考,以优异成绩考进武汉理工大学。
而最让刘崇武自豪的是,2020届高考,他所任班级一本上线率达百分之百,五百分以上26人,近十人考取985学校。其中包括北京理工大学、中南大学等。
双向奔赴的教育情结
在留疆任教过程中,刘崇武看到了这里美丽的山水风景,感受到了这里的人们热情豪放,他从心底里开始喜欢上这片热土,希望自己能够做一株移植过来的造血干细胞,永久为双河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日常工作之余,刘崇武还学会了当地的民族歌舞,偶尔还会约同事去登山徒步。
据了解,刘崇武是湖北对口援助第五师双河市数百名干部人才中的典型案例。近年来,第五师双河市党委将援疆干部人才作为宝贵资源,采取体贴细致的举措拴心留人。
此外,第五师还出台系列措施鼓励援疆干部人才留疆,在家属随调、子女入学、住房等方面给予保障,同时,让留疆人才充分施展才干。
“像我这样的老师,内地很多。但边疆地区教学资源匮乏,我留下来,或许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刘崇武说。
“多年来,这些湖北援疆老师们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湖北省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第五师高级中学黄冈中学第五师分校相关负责人说,这些老师们不仅教学成绩优异,还发挥了“传帮带”作用,变“输血”为“造血”,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教学经验传授给年轻教师,帮助他们提升教学水平,为学校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周金柱)
“红星耀双河”承载着坚不可摧的红色力量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双河市,位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内,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
从荒漠戈壁到青青绿洲,从艰苦简陋的地窝子到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一代代兵团人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扎根边疆、维护边疆社会稳定、开发建设边疆的精彩篇章。
9月25日,2023“弘扬兵团精神 建边疆幸福城”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来到第五师双河市“红星耀双河”陈列馆,这里记录着第五师双河市的“红色历程”,流淌着第五师双河市的“红色血脉”。
红色记忆
“青史昭五师,红星耀双河!欢迎来到‘红星耀双河’陈列馆……”9月25日,陈列馆讲解员王亚丽熟练地向采访团进行解说。
“每一次为前来参观的游客进行讲解,我都是在重温师市的历史,也从中汲取了力量。看到参观者激动、感动的神情,我更加坚定了做好讲解工作的信心。”王亚丽说。
据了解,第五师是一支具有光荣历史的部队。她的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六军第十六师,是由中央红军一军团侦察连、鄂豫皖红二十五军的二二五团及陕北红二十八军组编发展而成的。她经历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在延安保卫战前,被党中央授予“红星部”番号,1949年由王震将军率领,进驻新疆,担负着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神圣任务。第五师开辟了哈密和博尔塔拉两个垦区。
“红星耀双河”陈列馆于2020年开工建设,2021年开始布展。陈列馆里每一幅照片都是五师人历史的缩影,每一段文字都是五师人的人生纪实,每一件实物都是前辈生活的真实记录。
“陈列馆建成时,正是双河市城市建设大步开始之时。而它所承载的红色力量,引领着所有人在新时代里奋勇争先。”王亚丽说。
红色信仰
9月25日,采访团一进入展厅,映入眼帘的就是陈列馆的主题展标——“红星耀双河”。
左面墙体的浮雕,概括展现的是第五师前身部队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光辉历史。右面墙体的浮雕,概括展现的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第五师为各族人民大办好事、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建设新疆的屯垦历程,有兴修水利、开垦农田、发展生产、筑路通商、建设城镇等场景。
走进陈列馆内,有一道时间阶梯。每一级阶梯都代表着一段年代,让人清晰地看到了第五师双河市的历史发展脉络。时间阶梯的尽头,红色的背景墙、一颗颗金光闪闪的五角星,体现了“红星耀双河”的主题。
红星的汇聚,意味着在伟大建党精神指引下,无数先辈舍生忘死、历经苦难,用热血铸造了第五师双河市今天的辉煌成就。
据了解,“红星耀双河”陈列馆展厅总展示面积2960平方米,包括序厅、3个主展厅、1个临时展厅,共展出展品1000多件、图片760多幅。
陈列馆紧扣“红星耀双河”主题,按历史脉络组织展品,吸收近年新的建设成果,突出重点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主展厅通过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段和数字化、信息化、一体化的现代化技术,采用“融物于景”的场景化展示手法,全方位提升陈列馆展品的展示水平和效果,让观众追寻历史、品味军垦文化。
红色力量
采访团通过参观“红星耀双河”陈列馆,了解了师市发展。
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老物件,师市“红星耀双河”陈列馆记录了一代代兵团人扎根边疆、自强不息、敢于拼搏、与时俱进的故事,老一辈兵团人敢把荒漠变绿洲、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斗志,打动着每一位来这里参观的游客。
近年来,第五师双河市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优秀的军垦文化,深入实施文化传承工程,让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等众多特色文化鲜活起来。
研究梳理文脉,深入挖掘文化底蕴,加强对中华文化、红色军垦文化的挖掘阐释,师市在双河市区重要地理位置和节点规划建设了将军山、都督府、双河生态迎宾馆等极具文化属性的项目,以城市建筑展现地域文化,凸显双河市的城市个性与独特风貌。
“在参观中,那些历史留下的痕迹,仿佛让我展开了一场隔着时空的对话。”一位参观者说。
目前,“红星耀双河”陈列馆已成为第五师双河市弘扬爱国精神、宣传兵团精神、彰显兵团文化特色的窗口和名片,被认定为兵团党员教育基地、第五师双河市党委党校现场教学基地、第五师双河市青少年校外教育实践基地。
如今,“红星耀双河”陈列馆全年对外开放,年接待参观者突破8万人次。(中国网 周金柱)
百年葡萄园“嫁接”新业态 看兵团文旅融合如何走出新路子
一个是新疆唯一拥有百年以上历史的葡萄庄园,一个是依靠葡萄庄园按照五星级民宿打造的“百葡民宿”。当百年葡萄园“嫁接”新业态后,究竟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9月26日,2023“弘扬兵团精神 建边疆幸福城”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来到第七师胡杨河市一三一团十连的百葡庄园,探访该团通过实施“文化+”“旅游+”“文化和旅游+”,加快业态跨界融合,让团场的田园风光与文化旅游相融合,使传统文旅产业迸发出新生命力。
破题
立足乡村振兴推动文旅融合纵深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和兵团时强调,要努力形成新时代兵团维稳戍边新优势。遵照习近平总书记指示,一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传承弘扬兵团精神,加快推进改革,深化兵地融合,打造城乡和谐的田园式家园,努力形成新时代维稳戍边新优势不断蓄势赋能。
初秋时节,采访团走进第七师胡杨河市一三一团十连,碧绿的田野生机盎然,优雅的民宿恬静如意,一幅情景交融的山水画卷尽收眼底。
一三一团十连的百年葡萄庄园位于奎屯市西郊15公里处,占地50亩。百年葡萄庄园简称“百葡庄园”,始建于1868年,距今已有140余年的历史。据了解,“百葡庄园”是清末年间一袁姓、甘肃籍庄主途经哈密购买的葡萄苗、红枣苗、海棠树苗栽种的庄园,当时称“袁家庄子”,现园内四棵喀什喀尔葡萄树是当年栽种的,现树根部直径0.6米,主蔓藤分植9墩,年产葡萄约8吨,是新疆的葡萄王之一,也是该园的标志性景观。
2005年12月,庄园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依托有利的区位优势,“百葡庄园”近年来迎来了众多的游客参观。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来以农家乐和观光休闲为主要形式的传统旅游已不能满足市民的游玩需求。
如何让传统文旅产业走出一条城郊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成了摆在一三一团面前的一道难题。
通过走访调研,一三一团最终决定立足资源优势,确立“文旅融合 振兴乡村”发展道路,将传统民居、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文化艺术相融合,发展休闲体验、乡村旅游产业,实现文化旅游互融提升、助力乡村振兴、群众增收致富。
赋能
项目为王建设招引两手抓
2020年,通过招商引资,第七师胡杨河市女企业家协会响应师市号召,成立了第七师胡杨河市百葡民宿有限公司,以百葡庄园为依托,开始打造“世外葡源”项目。
该项目投资2500万元,通过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和农家乐转型升级,开发兵团红色文化民宿、田园综合体、乡村休闲主题乐园等旅游产品,以吃、住、娱带动游,全面提升旅游综合效益。
五星级民宿、研学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素质拓展、创意农业……“世外葡源”项目的开展,都传递出一个新的信号——第七师胡杨河市的乡村旅游正走向精品化、品牌化。
“我是江苏省连云港市人,看了一部电视剧《戈壁母亲》觉得那时候的兵团人特别不容易,正是他们那种扎根边疆、奉献边疆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所以我一定要把‘世外葡源’的项目做好。”百葡庄园“世外葡源”董事长郑凡侠说,“现在国家特别重视乡村振兴,只有乡村振兴了,中国才能振兴。第七师胡杨河市是一个年轻的城市,对于我们企业来讲是个机会。”
郑凡侠说,她们打造的五星级民宿追求兵团文化和兵团精神,通过浓浓的“文化味”和满满的“烟火气”更好地满足老百姓出行的需要和体验感。下一步,她们的目标是要成为第七师胡杨河市民宿和农家乐服务最好、品质最优、安全系数等级最高的乡村旅游示范区,同时成为兵地融合发展的典范。
提速
模式升级做好融合发展大文章
绘就一张“文旅+”蓝图,可以带动多少产业发展?一三一团坚持融合发展理念,让文旅产业的辐射范围不断扩大为“正无穷”。
一三一团十连党支部书记赵辛辛说,近年来他们积极推进创新文旅融合模式,聚力引流推动“城郊经济”文旅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百年葡萄庄园”“中兴度假庄园”“大屋小栈”“世外葡源”“聚贤庄园”等优势。加力实施“文化+”“旅游+”“文化和旅游+”,加快业态跨界融合,全面实施文化赋能行动,让团场的田园风光与文化旅游相融合,让传统文旅产业迸发出新生命力。
对于一三一团,文旅融合不仅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更要融出特色、融出品牌。
今年以来,一三一团创新文旅融合模式,通过聚集流量引人气,着力推动“都市田园小镇”文旅融合发展。围绕“一心一带一线,点线面支撑”打造一三一团“都市田园小镇”。实施“互联网+”文化赋能行动,让团场的田园风光与文化有机结合,引流量助力文旅产业,让传统文旅产业走出一条城郊经济发展的新路子。通过搭建“云展会”平台、设立文旅产业基地,打造“线上+线下+都市田园小镇”网红打卡地。
初步统计,一三一团文旅产业发展年总收入预计可达0.5亿元,年接待来客人数达到20万人次。流量带动农业、产业链效益预计增收达0.3亿元,解决就业人口可达200人,预计带动GDP涨幅达1.7%。
破题、赋能、提速,“融”字当头,第七师胡杨河市这座充满文化而又充满魅力的城市正在焕发新的时代生机,敞开胸怀欢迎五湖四海的游客。(中国网 周金柱 杨梦园)
“我要用一生去奉献兵团这片热土”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双河市八十一团四连坐落在美丽的阿拉套山脚下,昔日的边陲连队,如今成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还拥有入选全国农民合作社典型案例的天益诚种植专业合作社。这一张张立体名片成为团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造福职工群众的最好见证。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八十一团四连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领头人高祥雷带领。9月25日,2023“弘扬兵团精神 建边疆幸福城”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来到了第五师双河市八十一团四连,探访这座“兵团和美连队。”
串串葡萄变身“致富果”
作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第五师双河市已有20余年的葡萄种植历史。经过多年的培育改良和技术推广,八十一团葡萄成为双河市的一张农产品名片,在国内葡萄市场也闯出了一片天。
2008年,高祥雷从塔里木大学毕业后来到八十一团工作。2018年,他当选为八十一团四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
同年,为实现葡萄标准化种植、产业化发展,高祥雷牵头成立了双河市天益诚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职工+基地+销售”的模式,进行规模化种植、品牌化销售。
同时,高祥雷定下了“一年转观念、两年抓质量、三年求突破”的奋斗目标。短短几年时间,合作社发展势头越来越猛。目前,合作社已吸纳796名社员,葡萄种植面积达1.54万亩。
金秋时节,记者在八十一团四连的葡萄园地头看到,园里的葡萄已经采摘一空,随着一车车满载着夏黑葡萄的冷链物流车开往北京、上海、广州、海口等全国各大城市,合作社的社员们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八十一团四连被成片葡萄园包围
天益诚种植专业合作社注重品牌建设,建立了产品溯源体系,统一生产、管理、收购标准,改良土壤结构、进行精细化管理,推广每亩地控产、每株树控穗、每枝穗控粒技术,确保葡萄品控规范化,实现葡萄高产、优质。合作社的葡萄种植户通过规模化种植尝到了“甜头”。
同时,为提高知名度,合作社还注册了“葡疆果园”商标,统一标识、统一包装、统一标准,推动产品实现优质优价。
“好葡萄才能带来好收益,想产好葡萄就必须有好技术,只有优质的水果在市场上才有竞争力。”高祥雷说。
边陲连队变身“美丽乡村”
金秋时节,走进第五师八十一团四连,放眼望去,平坦宽阔的柏油路通到家家户户,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整齐排列,墙壁粉刷一新,各类风景树随风摇曳。连队新建成的鱼塘边,职工正在悠闲垂钓。
高祥雷说,八十一团四连毗邻第五师双河市,沙塔公路贯穿全连,巩哈泉三座水库环绕。近年来,四连党支部以党建引领美丽连队建设,围绕区位找定位、围绕资源找优势,全力将连队打造成宜居宜业的田园式家园。
“我们重点完成了居民区道路改造、绿化、亮化等工作,以及居民区‘三网’改造和拆危房、建新房等工程。如今,我们‘美丽连队’的雏形已经形成,职工群众的生活水平持续提升,幸福感、获得感越来越强。”高祥雷说。
9月25日,记者在四连党支部附近一家挂着“老唐商店”招牌的农家院看到,庭院内绿意满园,院子里种满了黄瓜、豆角、辣椒等蔬菜。
原来,这里不仅是一家商店,还是一家农家乐。这是该连职工孟玉红的庭院。
“现在,连队的道路宽阔,道路两旁安装了路灯,种了各种各样的花卉。在连队党支部的帮助下,我开了这家店。最近有不少游客来连队游玩,店里人来人往,生意非常好。”孟玉红说。
去年,八十一团四连还入选了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
文旅融合壮大集体经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更加坚定了我们发展现代农业的信心,为我们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高祥雷说。
为推动乡村振兴,八十一团四连党支部还引进了双河市春淼养殖专业合作社,投资1500万元打造特色水产养殖区,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增效、职工增收。
“目前,我们有10个鱼塘,水域面积超过80亩,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职工’的模式,发展荷花观光、水上垂钓、水上娱乐、水产养殖等。”高祥雷说,通过连队党支部与合作社共同经营、共同发展,带领职工群众共同致富。
在八十一团四连党支部的规划中,水产养殖并不局限于单一的养殖业,发展重点在于观光旅游业。该连党支部以产业带动产业,在发展水产养殖的同时,打造集休闲娱乐、旅游观光、采摘垂钓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型连队,不断壮大连队集体经济,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如今,在八十一团四连,生机勃勃的发展场景扑面而来、职工庭院里笑声不断,一幅连队强、产业兴、职工富的动人画卷徐徐展开。
对于连队的未来,高祥雷说,“未来还有很多路要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有很多,但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推动连队的发展建设,用一生去奉献兵团这片热土。”(
中国网 周金柱 杨梦园)
“戈壁母亲”成为第七师胡杨河市重要文化标识
提起“母亲”二字,数不清的情愫、思绪和往事便会涌上心头,加上“戈壁”这个前缀,母亲的形象便带了几分兵团特色。在兵团的历史长河里,朴实勇敢、执着善良的“戈壁母亲”是兵团老一辈女性的代表。
9月27日,“弘扬兵团精神 建边疆幸福城”网络主题宣传采访团来到第七师胡杨河市,探访戈壁母亲红色教育基地,感受兵团屯垦戍边的艰辛岁月,接受革命精神洗礼。
“戈壁母亲”擦亮军垦文化品牌
第七师一二六团素有“军垦文化胜地,戈壁母亲之乡”的美称。
2007年11月,兵团著名作家韩天航编剧的电视连续剧《戈壁母亲》在央视热播以后,在全国受到了广泛好评。
2014年,第七师一二六团以此为契机,启动了以戈壁母亲为文化品牌、以继承和发扬兵团精神为主题的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工程。通过深入挖掘“戈壁母亲”红色资源,一二六团党委总结出以“勤、忠、俭、容”为主要内容的“戈壁母亲”文化内涵,成功打造出“戈壁母亲”文化品牌。
为打响“戈壁母亲”文化品牌,2014年以来,该团历届党委深入挖掘搜集建团以来为团场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老军垦典型人物事迹,综合运用各种方式走访近千人,记录相关典型事迹1000余例,上报军垦小故事470余篇。该团先后投入资金1.2亿元,陆续建成了以戈壁母亲旧居、红色记忆收藏馆、戈壁母亲文化创意园、戈壁母亲美术馆以及戈壁母亲收藏馆等“六馆两场两中心一园一居”为载体的“戈壁母亲”党员教育活动中心。
9月27日,采访团走进“戈壁母亲”旧居看到,一件件饱经沧桑的老物件吸引游客驻足观看,很多党员干部在参观中实地体验军垦生活,融参观体验于一体。
“通过一件件实物,让我了解了老一辈军垦人的丰功伟绩,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奉献精神。”一位参观者说。
经过多年精心打造,一二六团已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兵团特色景观旅游名团(镇)、兵团“全域旅游示范区”、兵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基地运营以来,年均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
亲身体验强化党员教育阵地建设
参观中采访团了解到,近年来一二六团将戈壁母亲旧居等五大景点作为主打景点,目前已成为第七师及周边地区的军垦生活体验区、兵团精神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景点内有韩天航工作室、复原合作社、地窝子、照相馆、大食堂、农机棚等。
走进戈壁母亲旧居,游客们可以在参观中实地体验军垦生活,融参观体验于一体。
在戈壁母亲旧居,一位游客说:“我小时候就住在这样的地窝子里,那时候条件可真是艰苦。要不是老一辈人的艰苦奋斗,哪能有现在的幸福生活。”
除了戈壁母亲旧居外,其他四个戈壁母亲红色文化系列场馆也颇具特色。红色记忆收藏馆收藏了1800多件红色文物,其中90%来自团场退休职工苏志杰的个人捐赠。戈壁母亲美术馆是在废弃的老锅炉房的基础上改建而成。戈壁母亲美术馆成立以来,收藏了20多名疆内外著名画家、书法家的优秀作品,并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美术展览活动。戈壁母亲文化创意园由军垦题材系列金属雕像群、第七师工业发展展览馆等多个文化产业区组成。戈壁母亲广场的群雕、石刻成为该团标志性建筑。如今,戈壁母亲广场成为团场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职工娱乐休闲的重要场所。
目前,各个场馆均实现了网络全覆盖,安装了旅游景观导视牌,解决了停车难、如厕难、住宿难等问题。如今,团场依托戈壁母亲红色旅游文化,以“文化+”为战略,全力打造文旅产业富民强团新的增长点。
聚合效应带动文化品牌效应放大
围绕“军垦文化胜地,戈壁母亲之乡”名片,一二六团开展各类“戈壁母亲”主题节庆活动,搭建开放、交流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对外展示团场美好形象,“戈壁母亲”文化品牌已经成为第七师胡杨河市重要文化标识,引得游客纷至沓来。
如今,“戈壁母亲”党员教育活动中心已成为融合文化场馆服务、文化艺术推广活动、职工群众休闲服务为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综合体。
“我们以‘戈壁母亲’党员教育活动中心为载体,着力发挥其聚合效应,在现有红色教育资源基础上,积极探索‘红色文化+现代农业观光+戈壁风情+民族特色+冰雪风情及休闲体验’的发展模式,实现红色教育项目的多元化,提升该中心吸引力,着力放大‘戈壁母亲’文化品牌效应。”讲解员说。
下一步,一二六团将以“戈壁母亲”党员教育活动中心为抓手,立体生动讲好以张桂英、郝素玲、于青云等为代表的“戈壁母亲”故事,持续做大做强“戈壁母亲”文化品牌。(中国网 周金柱 杨梦园)
水产养殖、热带水果—— 兵团这个生态园专搞“热”产业
身处祖国西北内陆的新疆,近日因为水产丰收而“火”了一把。
一直以来,新疆被称作“离大海最远的地方”,而今却在水产养殖、热带水果种植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成为消费市场的“新宠”。
9月27日,2023“弘扬兵团精神 建边疆幸福城”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来到第七师胡杨河129团玖尚生态园,近距离感受“热”产业。
鱼池中罗非鱼、海鲈鱼幼苗
“南种北养”,富了职工惠及周边
“我们这里养的是海鲈鱼和罗非鱼……一般9个月就可上市销售,鱼菜共生的大棚,是鱼和蔬菜循环种养的生态生产模式,实现零排放,循环节水95%,环保节能;不用农药化肥,实现绿色健康”。
“鱼菜共生”特色产业
“系统主要以高密度养殖鱼池、立体基质水培、深液流水培综合配套,设计的一套水自流循环系统,整个系统通过很少的水泵进行节能循环。鱼池的水经过水泵提升入生化处理区,经过处理,将鱼的粪便和饵料残渣转变为植物可以吸收的硝酸盐等营养物质流进菜池,菜池中的蔬菜将养分吸收完毕后,净化的水再次回到鱼池中,整套系统循环流动,实现了‘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养殖模式。”一进入养殖大棚中,第七师胡杨河市长益生态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帅就向记者介绍他们这里的“鱼菜共生”特色产业。
此项目是129团玖尚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长益生态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项目,该项目规划用地3000平方米(6亩),总投资1800万元,目前可年产鱼类200吨和无公害蔬菜7吨,不断丰富本地区职工群众及周边居民的“菜篮子”,每年可实现产值300万元以上。
盘活资源,为孩子打造对外窗口
2021年8月起,129团通过深化国企各项改革措施,不断盘活“人”与“物”等资源,激发玖尚生态园发展潜力与活力。让玖尚生态园设施农业产业持续焕发新生机,实现群众增收。
“我们这里拥有南果北种区、果树种植区、果蔬采摘区、蔬菜种植区以及特色产品展示厅。”玖尚生态园董事长李建江介绍到,“做南果北种区是为了更好地让我们这里的孩子认识除新疆之外的南方城市,有些孩子可能很少有机会走出新疆,他们如何感知外界的信息,那么打造南果北种区就是一个很好认识外界的窗口”。
大棚里结下一颗柚子
“为了盘活玖尚生态园设施大棚资源,我们引进了园林企业种植花卉,希望通过企业示范引领,带动职工增收。并根据129团种植结构特点,引导职工给大田地里育辣椒苗,实现自产自销。依据园区发展特点,着手打造集研教学、观光旅游为一体精品线路。”玖尚生态科技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建江说。
以“生态+”为引领做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玖恒生态园建设过程中,以打造“农业+旅游+科普”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为路径,以农业为基础、旅游为支撑,科普研学为亮点,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切入点,将传统农业与现代都市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李建江说:“下一步,玖尚生态园将结合区位优势、环境优势,打造特色产业,引进玉露香梨树苗,为园区的支撑产业做基础,通过不断尝试种植特色瓜果蔬菜,依托电商进行发展壮大,充分激发国企活力,带动团场经济发展。”(中国网 杨梦园)
兵团“数智胡杨”平台打通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
9月27日,2023“弘扬兵团精神 建边疆幸福城”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来到第七师胡杨河市一二八团新兵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进入公司,一块巨大的屏幕正在实时显示着农作物的生长状况。这块屏幕里的内容可以被称为“农田大脑”,它通过种植服务、气象服务、卫星遥感、土壤检测、农资采供、智能加压滴灌等技术手段,实现对农田的精准监测和智能化管理。
“数智胡杨”大数据驾驶舱
打通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
“有了‘数智胡杨’农业生产大数据服务平台(以下简称‘数智胡杨’平台),只需通过手机APP咨询,技术人员就上门根据农田实际情况配农药,既专业又便捷。”新兵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大江说,该公司立足七师、面向兵团、辐射地方,以“现代数字农业社会化服务”为核心,整合“种、肥、药、械和农技服务”等生产要素,建立“数智胡杨”农业生产大数据服务平台,实现数字化农业智慧生产与社会化服务高效有机结合,为职工提供全方位、精准、科学的技术服务,推动师市农业现代化进程。
陈大江介绍的“数智胡杨”平台,是第七师胡杨河市一二八团发展智慧农业,打造智能化农业管理系统取得的成果,被职工称为农田管理“智慧大脑”。2022年,第七师胡杨河市一二八团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与新疆锦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疆硕秋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组建新兵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兵农公司”),以现代数字智慧农业社会化服务为核心,建立“数智胡杨”平台,为第七师胡杨河市一二八团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技支撑。
做成棉花生产的排头兵
近年来,第七师胡杨河市一二八团以优质、高产、高效为目标,聚焦棉花生产“绿色、标准、精准、智慧”,打造棉花优质高产示范区,致力于引领七师乃至整个兵团的优质棉现代高效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实现第七师胡杨河市一二八团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美好画卷。
陈大江说:“全国棉花看新疆,新疆棉花看兵团,兵团棉花看一二八团。最近几年临近的几个团场经常来学习,有些团场不止一次来,都是三四次地来学习。在我们‘升级’版的高标准农田里,各类先进设备在棉花地时刻工作着,依托新兵农物联网数字化技术赋能,原来地里传统的农活现在由虫情监测系统、土壤墒情监测系统、水肥一体化系统、智能灌溉系统等智能设备代劳,即便是坐在家里,也能通过‘数智胡杨’系统及时查看田间的‘一举一动’,利用智能系统对棉田监测,极大解放劳动力的同时,也起到了节本增效的作用。”
实现智慧农业的“中国方案”
据了解,作为该公司核心的“数智胡杨”服务系统可概括为“3491”服务体系,致力于打通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
有些职工也表示,以前他们在种地的时候,农户凭的是自己的老经验,自从用上了“数智胡杨”平台,技术员过来给职工们指导,职工可以学新技术、新方法,每年棉花的长势都不错,他们对今年的丰收还是很有信心的。
据了解,该公司已开发“数智胡杨”服务平台和“数智胡杨”APP系统。组建了225人的社会化服务团队,建设了线下实体服务站18个、物流配送站18个,注册“数智胡杨”APP有3.05万人,占职工总人数的97.45%,覆盖耕地139.42万亩,推广种子6660吨,加厚膜8900吨,肥料8650吨,实现销售1.68亿元,实现品种单一供种率90%,落实加厚地膜使用面积100万亩,有力推动农业生产、经营、销售和服务方式创新,为扩大乡村数字化服务领域奠定了基础。
智慧农业是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下一步新兵农公司将继续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和数字中国建设。“数智胡杨”服务系统建设顺应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是智慧农业的“中国方案”。(中国网 杨梦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