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
一组银质印信背后的“回家路”
在库尔勒市郊的龙山顶上,一座敦实威严的塔吸引来往之人的目光。这是东归英雄纪念塔,为纪念清代土尔扈特部东归回到祖国而修建。出发时17万人的队伍在回到祖国时仅剩7万余人,土尔扈特部抛却磨难和苦楚,在新的家园里重启平静安乐的生活。
在新疆博物馆的“新疆历史文物展”清时期展陈台上,有一组银质印信,这是清政府颁授给土尔扈特部各部首领的官印,它是土尔扈特诸部东归与安置过程的实物记录。这个展陈部分,在策展时将安置作为重点。
土尔扈特部曾生活在现今新疆塔城地区一带,17世纪30年代迁往伏尔加河流域生活。公元1771年,因为不堪沙俄连年的压迫欺辱,土尔扈特部决定在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东归回到祖国。在半年多的东归路上,他们遭遇沙俄军队追击、瘟疫疾病、恶劣气候、缺衣少食等困难,导致队伍大量减员,但东归的脚步始终不曾停止。
在和静县博物馆里,记者曾经见过画家林岱创作的长卷《东归英雄图》,画中生动呈现了这条充满血泪磨难却又向着希望和新生的路。画中的渥巴锡骑着战马遥望东方,身边的将士眼神坚定,成千上万的老弱妇孺乘着牛车、骑着马和骆驼,赶着牲畜,一队队迤逦前行,一边有倒下的战士,另一边有出生的孩子……无需过多的文字讲述,人们便如亲历一般感知到这条东归路为什么可以被称为“壮举”。
在新疆博物馆的“土尔扈特诸部的东归与安置”展陈中,对土尔扈特部到达伊犁时的状况是这样描述的:人口已折耗过半、陷入绝境。所以东归之后,人员安置和丰衣足食才是清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考验边疆治理能力及民族宗教事务管理能力的重要时刻。
清政府本着“口给以食,人授之衣,分地安居,使就米谷而资耕牧”的原则,举全国之力,从各地调拨物资赈济,发动军民捐助。据史料记载,清政府从陕西、甘肃等地调拨大量银钱、牲畜、米麦、皮草、棉料、毡房等用于为土尔扈特部重建家园,又将诸部分批安置在现今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焉耆回族自治县、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塔城地区乌苏市、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等水草丰茂的宜居之地生活……在河北的承德避暑山庄普陀宗乘之庙里,至今还立着清乾隆帝题写《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碑文的石碑。(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
责任编辑:周沄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