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稳戍边
喀喇昆仑公路:一条用生命铸成的公路
喀喇昆仑公路:一条用生命铸成的公路

喀喇昆仑公路施工现场(资料图片)。据本报资料库

兵团援巴车队行进在喀喇昆仑公路(中巴国际公路)上(摄于2014年9月25日)。据本报资料库

兵团建工集团承建的巴基斯坦喀喇昆仑公路(摄于2013年8月10日)。潘建国 摄
●兵团日报记者 史进 整理
巴基斯坦被我们亲切地称为“巴铁”,意思是巴基斯坦和中国是“铁杆兄弟”。
这种深厚的友谊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和巴基斯坦修建的一条跨国公路,叫作“喀喇昆仑公路”或者“中巴国际公路”,它北起新疆喀什,穿越喀喇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西端,经过中巴边境口岸红其拉甫,南到巴基斯坦北部城市塔科特,全长1032公里,其中中国境内416公里,巴基斯坦境内616公里。中巴国际公路作为联系中国和巴基斯坦的纽带,是两国友谊的象征,因修建难度大,又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一
1966年至1978年,中国援助巴基斯坦修建喀喇昆仑公路。
1966年3月18日,中国政府和巴基斯坦政府在北京签订《关于修筑中国-巴基斯坦公路的协议》。为加快工程进度,中国政府向巴基斯坦捐赠价值5000万元人民币的实物,包括筑路器械、零件、工具,以及巴方1500名筑路工人3年生活所需的清油、大米、调味品、衣服、被子、药品、医疗器械等。
1968年5月6日,经毛泽东主席批准,中国政府主动提出援助巴方实施红其拉甫至巴基斯坦境内帕苏段约140公里的工程(后延长到156.7千米的哈利格希镇)。同时,中央作出决定:筑路工程由新疆军区主办,施工队队员从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抽调,建桥技术力量和测设工作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负责,交通部(现交通运输部)支援。根据中央指示,新疆军区当即组建了援巴筑路领导小组,下设喀喇昆仑公路筑路指挥部。
二
接到命令后,兵团农三师(现三师),服从上级安排,认真完成援巴筑路任务。经审查,农三师由复员军人、值班战士、支边青年和身体健康、能适应高原作业环境的技术职工790人,编成两个中队,于1968年7月16日随大部队赶赴工地。
来自三师四十一团的魏友凯是中巴喀喇昆仑公路筑路指挥部行政办公室主任、机关协理员,负责筑路工人的后勤物资供应、安全事故处理和思想政治工作。他回忆说,当时条件非常艰苦,自然环境恶劣,给施工带来巨大困难。工人们克服了各种困难特别是高原反应的严重不适。在许多工段,筑路工人都是用绳子拴住腰,吊在几十米高的悬崖峭壁上用钢钎大锤打眼放炮,在半山腰开凿出一条凹槽式的公路。悬崖下面是咆哮的峡谷河流,看了令人头晕目眩。
由于交通不便,蔬菜无法运上去,筑路工人长年吃不上青菜,一年四季只能吃罐头,偶尔带上去一些新鲜蔬菜,大家都乐得像过年。高原空气稀薄,沸点底,必须用高压锅才能把饭做熟。无论春夏秋冬,筑路工人都住在帐篷里。夏季平均气温在40摄氏度以上,而且蚊子多,毒性大。无论天多热,白天每个人都要用白色纱布把头、脸蒙住,以防蚊虫叮咬。夏季强烈的阳光和紫外线辐射灼伤筑路工人的脸、胳膊。夜晚闷热难耐,无法入睡,工人们就想方设法用冰凉的河水喷洒帐篷顶部,以达到降温的目的。筑路工人穿的棉衣破烂不堪,鞋底都磨破了,即使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也没人叫苦喊累。
三
1971年2月,第一期工程完工,共完成路基土石方641.2万立方米,架设永久性桥梁24座,平均每千米投入资金40.5万元。
第二期工程是修筑巴方境内哈利格希镇至塔科特长459.3千米的路段。中巴两国商定,中国为修筑此段公路无偿提供机械设备,巴方提供筑路所需的水泥、燃料和油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中方筑路工人提供生活物资,中方按当地价格付费。
据四十一团七中队指导员李初林,副指导员吴树林、谢三岭介绍,在人称“鬼门关”,风吹石头跑的水布朗沟,为抢修公路,一场十级大风吹得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工地上的帐篷被吹走10多米远。
经过多年的顽强拼搏和不懈努力,中巴国际公路全线终于在1978年5月完工。兵团分两批共派出1.32万人参加修筑中巴国际公路工作。兵团筑路工人修筑中巴国际公路因岩崩、泥石流、坍方、滑坡等事故牺牲91人,致残119人。
为了缅怀筑路英雄的丰功伟绩,巴基斯坦北部吉尔吉特市修建了一座中国烈士陵园,里面安葬着光荣牺牲的88位烈士的遗骨。筑路英雄的事迹感天动地,一位为烈士终身守墓的巴基斯坦老人阿里·马达德30多年如一日,守护着筑路英雄的陵墓,给扫墓的人们讲述着烈士们生前为修筑中巴国际公路而献身的故事。
责任编辑:王玮昊